首页 > 新闻 > 建阳新闻建阳新闻
山海人家·共同富裕的故事|东边“仁”义,山蕗海外旺 ,松溪致富有门道
简介5月的松溪县渭田镇东边村,山风吹起山蕗层层叶浪,发出轻微的梭梭声。在松溪县东边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山蕗种植基地里,农户正在抢收山蕗。荷叶般大小的叶片被薅得干净,...
5月的松溪县渭田镇东边村,山风吹起山蕗层层叶浪,发出轻微的梭梭声。在松溪县东边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山蕗种植基地里,农户正在抢收山蕗。
荷叶般大小的叶片被薅得干净,裸露出半人多高的杆茎。农户一手在离地六十公分左右的位置握住杆茎,另一手挥刀砍下,一株山蕗的收割就完成了。收割好的山蕗被整齐地码成捆后,会被运送到松溪县东边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加工厂进行初加工,然后再由福建夷山物产食品实业有限公司收购后进行深加工并对外销售。最终这些山蕗将漂洋过海销往日本。
“东边村出产的‘东边红’山蕗出口量目前已占日本市场的25%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山蕗出口第一村。”福建夷山物产食品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沈仁标自豪地说道。
东边村山蕗种植基地 东南网记者 陈艳 摄
意外之喜:海外引进不敌本土优势
“山蕗菜11月种下去,次年5月成熟,6月中旬全部采收完。现在可以说是村民们最忙的时候了。”沈仁标在基地里一边走一边介绍道。山蕗是一种草本植物,学名蜂斗菜。因其富含植物纤维,同时又有抗细菌防感冒的功效,在日本被广泛应用于医院和学校的菜谱中。近年来,它独特的食疗功效被越来越多人熟知,也逐渐开始受到国内市场的青睐。
沈仁标正在介绍山蕗 东南网记者 陈艳 摄
早在2003年,沈仁标因工作原因到日本交流学习,负责企业对日产品出口。在此期间,他了解到山蕗在日本虽受欢迎,但是日本地少、人工费高,故而生产成本较高。2007年,一位日本客商找到沈仁标,希望他能尝试在中国种植加工山蕗。
沈仁标想到了自己的家乡东边村,村子四面青山环抱,平均海拔205米,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发展农业种植。于是,沈仁标将日本进口、大田种植后留种的山蕗根茎分发给村民种植,并承诺包产包销,还从日本方面请来技术人员进行全程指导。“那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山蕗是什么,当成宝贝一样。”沈仁标回忆。
农户正在抓紧抢收山蕗 东南网记者 陈艳 摄
第一年二十亩试种非常成功。可没想到,当地农户找到沈仁标说:“沈总啊,这不就是我们村后山上的野南瓜吗?干嘛还从日本进口?”沈仁标听后当即组织农业专家上山调研,发现农户口中的“野南瓜”当真是山蕗,就连品种都是一样的。
于是,第二年沈仁标让村里组织人上山采挖野山蕗的根茎作为种子种植。“我们一半用日本种子,一半用本土的野山蕗种子。成熟之后同时推给日本的客商,结果他们都说我们野山蕗种子种出来的品质更好!”沈仁标满是欣喜地回忆道,“那之后我们就不再需要进口山蕗种子了,第三年就实现种子的本土化。”
收割好的山蕗被整齐地码成捆 东南网记者 陈艳 摄
对于沈仁标和东边村村民来说,这是一个意外之喜。相比日本山蕗在大田种植后的留种,本土的山蕗野生种一方面在种植中表现出的生命力和抗病力、抗菌能力更强,亩产量高;另一方面野生山蕗种拥有更为浓郁的山蕗气味,纤维也更加饱满,在海外市场上更受欢迎。从此,东边村在山蕗育种上取得了主动权,山蕗产量也逐年增加。
规模种植:绿色产业获村民积极响应
山蕗种植虽然成功,但彼时为村民带来的增收有限。沈仁标希望自己能为村里做更多的事。
沈仁标尝试通过短视频平台向经销商和客户推广山蕗 东南网记者 陈艳 摄
2009年,沈仁标创立福建夷山物产食品实业有限公司,主营罐头食品加工出口。2011年沈仁标响应松溪县委、县政府“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号召,回乡创业。在他组织牵头下,105户村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成立松溪县东边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合作伙伴吴得荣担任理事长,共同发展“支部+企业+村民”模式的绿色产业。“沈总为东边村做了很多事,村里人都信得过他,家中有劳动力的基本上都加入了合作社。”吴得荣说。
“我们自己就是技术员。”吴得荣表示,自己作为沈仁标重点培养的技术人员,多次跟着日本技术人员学习,多年下来已对山蕗育种、种植、加工、生产都了如指掌,还经常到周边村镇担任山蕗种植的技术指导。
从东边村收购的山蕗在夷山物产的生产车间里再次进行精细加工 东南网记者 陈艳 摄
由于夷山物产负责了种子、化肥、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村民种植山蕗的意愿日涨。“今年的天气好,收成还可以。”东边村村民陈火弟常年在外务工,近年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决定回村发展,村里人都说种植山蕗收入不错,于是他也种植了6亩地。沈仁标和他一起算了笔账,每亩山蕗可采收约8千斤,合作社以0.75元的价格全部收购。扣除成本每亩1500元,一年净赚2万7千元左右。“山蕗收完后我还可以种水稻,等到做笋的时候再去挖笋,不会比在外打工差。”陈火弟乐呵呵地说。
如今,整个东边村每年上半年全部以种山蕗为主。福建夷山物产食品实业有限公司的山蕗种植基地也以东边村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种植面积达600亩。
带动致富:加工出口 提升产业“造血”能力
松溪县东边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东边村当地种植户,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许多“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我是从渭田镇来的,这里按计件做工,每天差不多能赚200元。”加工厂的一位女工说。松溪县东边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加工厂紧依山蕗种植基地,工厂不仅加工山蕗,还加工村民们种植的竹笋、甜玉米、食用菌等。2022年,合作社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
山蕗被分装入罐头 东南网记者 陈艳 摄
渭田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干事蓝祖健透露,为进一步提升产业“造血”能力,镇里已指导东边村着手建设一座3500平方米的农产品加工中心,通过继续加强与夷山物产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引导村民扩大山蕗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带动村民致富、村财增收。
由沈仁标带动起来的山蕗种植产业还辐射到松溪全县甚至是建瓯、建阳一带。据了解,除了沈仁标开设于建阳的夷山物产,松溪县境内还有两家加工出口山蕗的食品生产企业,这两家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松溪全县400余户种植户,种植山蕗面积700余亩,年加工生产总值1500万元人民币。
等待出口的山蕗产品 东南网记者 陈艳 摄
沈仁标坦言,由于山蕗独特的刺激性气味和纤维口感,国内的食品市场还未被完全打开,目前主要依赖出口;要想让山蕗产品走得更顺畅,关键在于消费引导,当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需求,山蕗才有更大的产业前途。他首先看中的是健康食品市场,“搭配不同的口味,把山蕗加工成即时食品,它就完全符合当代人追求的零油、零糖、零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山蕗也将成为一道人尽皆知的美食,这样才不辜负大自然的馈赠。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山海人家·共同富裕的故事|东边“仁”义,山蕗海外旺 ,松溪致富有门道
5月的松溪县渭田镇东边村,山风吹起山蕗层层叶浪,发出轻微的梭梭声。在松溪县东边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山蕗种植基地里,农户正在抢收山蕗。荷叶般大小的叶片被薅得干净,裸露出半人多高的杆茎。农户一手在离地六十公分左右的位置握住杆茎,另一手挥刀砍下,一株山蕗的收割就完成了。收割好的山蕗被整齐地码成捆后,会被运送到松溪县东边生建阳:线上线下共发力 禁毒宣传进校园
为全面提高建阳区广大居民群众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和能力,保护人民身心健康,近年来,建阳区禁毒委积极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从校园到社会,全方位筑牢禁毒防线,提升禁毒工作知晓率和满意率。在西门小学的计算机网络教室里,老师正在组织五年级的同学们,登入“青骄第二课堂”系统,观看禁毒短片,学习禁毒知识。“青骄第二课堂”是国家禁毒乡镇动态 | 建阳区崇雒乡:高校助力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大武夷新闻网讯 8月7日,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福建省园艺学会科技志愿服务团以及崇雒乡青年志愿者以“全国科普日”活动为契机,在“福建省科技小院”——安然农场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传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宣讲会上,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潘腾飞副教授围绕建阳桔柚现阶段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展了以“桔柚常见建阳要闻 | 建阳区长王冲带队赴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和台州市黄岩区考察
大武夷新闻网讯 8月7日——8日,建阳区政府区长王冲带队赴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和台州市黄岩区考察,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项目、产业发展经验,推进乡村振兴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建阳区领导李培文、张华参加考察。在丽水市松阳县,考察团一行先后参观了四都乡榔树村陈家铺村、平田村、新兴镇横溪村、古市镇八都村,实地感受“千万工程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
点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