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建阳新闻建阳新闻

环溪精舍——弦颂相闻 剑墨同辉

水吉镇2024-12-16建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环溪精舍绘制图环溪精舍,原址在宋代建安城(今建瓯)水南紫芝上坊东西两溪交汇处的南岸,今已无存,南宋绍兴十年(1140)秋由朱松创建。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徽州婺源人,...

环溪精舍绘制图

环溪精舍,原址在宋代建安城(今建瓯)水南紫芝上坊东西两溪交汇处的南岸,今已无存,南宋绍兴十年(1140)秋由朱松创建。

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徽州婺源人,宋代理学家、诗人,宋大儒朱熹的父亲。北宋政和八年(1118),国子监优秀毕业生朱松授官迪功郎、福建路建州政和县尉,同年,朱松告别故土举家从婺源入闽履职,先在建州政和县履职县尉,后又调任南剑州尤溪县尉,建炎四年(1130),朱松夫人祝氏在尤溪生下朱熹。

一向心怀修齐治平之志的朱松,是当时南宋的主战派人物。绍兴七年(1137),经左相张浚、右相赵鼎等人推荐,朱松应诏赴临安任职。绍兴九年(1139),因主战派领袖张浚、赵鼎等人与主和派首脑秦桧不睦,张、赵二人接连被罢相出京,朱松因受牵连遭到弹劾,随后被令离开京城待职饶州知州。经历了半生坎坷的朱松,此时对仕途已心灰意冷,加上多年奔波劳苦,不仅自己身体欠佳,三个儿子中有两个还早早夭亡,而年纪尚小的三儿朱熹聪明好学,正是读书受教的好时期,既然已无意官场,何不安享天伦?朱松遂辞去职命,归家闽北。

绍兴十年(1140)春,朱松带着家小从临安回到建州建阳县,暂住在登高山的妹妹家中。此番回建州,朱松已有谋划,他要在这里辟地建屋,安家乐业。

归家选择他乡建州而不是老家婺源,显然出于朱松对建州的非常之情。朱松22岁入闽,先后担任过建州的政和县尉、建州权职官等职,有不少当地同僚与他结下深厚友谊;家中父母和兄弟都在政和县定居,多年来已与当地人融为一体;闲暇时他喜欢游历建州各地,与浦城的萧顗,建阳的刘勉之,崇安的刘子羽、胡宪、刘子翚等人亦师亦友情同手足。他喜欢建州,所到处处处溪山清邃,水草丰腴;所见户户户民风淳朴,崇礼重义。二十余年,建州的土地和建州的人,早已成为他这位外乡人心中的故土和事实的亲人。还在建炎初年他在州城担任建州权职官时,就曾被南门外水南紫芝上坊三溪交汇的秀丽风光深深吸引,常想着若能在那样的地方筑室安居,一定逍遥惬意。此心安处是吾乡!从临安回到建阳后,朱松首要之事就是谋划如何在建州城建屋,以供余生之憩。

朱松开始往返奔波建安(建州治地,今建瓯)与建阳之间。一生清贫的他并没有多少积蓄,他选中了建州城南门外两溪交汇处南岸的一块地,地价不高,但面积不小。他要在这里构筑一座茅草作瓦、竹木为栅、风雅而幽静的精舍。往来两地是辛苦的,房屋建成后,在建阳搬家往建瓯的路上,才情兼备的朱松写了一首《建安道中》的诗:

荤确复荤确,秋山殊未晴。

流年半羁旅,此地几经行。

雪岭今慵照,茅薝欲谩营。

大钧浑莫问,流坎任余生。

这首诗大致可以读出朱松当年的心意“流年半羁旅,此地几经行”,说的是自任职建州权职官后,他就多次到过此地(建安),加上几个月来往返两地营建房舍,建安已是他“几经行”的地方。“大钧浑莫问,流坎任余生”,则表明了他对未来的设想——不要再去过问什么治国平天下了,就让余生像小河的水任自流淌好了。

政治上失意的朱松如今对于政治已经可以做到不问、随流了。但造屋定居建安,对他来说是有期待的,他希望能陪伴家人,教育子女,安享晚年。

朱松所造新舍在松溪(东)、崇阳溪(西)交汇注入建溪的三溪相汇靠松溪之上的不远处,门前有一片偌大的沙洲,东面临松溪,西面是一条山溪和建溪,东北岸是坚固雄伟的建州城,屋后是连绵起伏的云际山,溪水从东西两面奔波而来又盘旋向西南而去,是一个背靠群山、山水环抱的山明水秀之地。从《紫阳朱氏建安宗谱》上的环溪精舍古图可以看出精舍当年的模样:精舍外围四周有栅栏环护,整体建筑坐东南朝西北分三进总体成矩形排列,一进为外门,入门过庭院至二进,是面阔三楹的排屋,也是讲学的课堂,又过一庭院,三进是一座二层高的小楼,一楼前厅是会客厅,后阁为灶膳房,二楼是休憩室。

朱松为新屋取名叫“环溪精舍”。其屋三面临溪,“环溪”取名自屋之地貌;“精舍”原意为儒家讲学的场所,朱松此番建屋就有在家置塾办学之意,故以精舍为名。再看《建安道中》“茅薝欲谩营”这句,茅薝,指他的新屋,一座以茅草覆顶的绝无奢华的新屋;茅薝,也指他的家塾,这座用来补贴家用养育儿女的讲学之所,需要他来“欲谩营”,好生慢慢地经营。

朱松辞官回建州时,只向朝廷申请了个祠官,祠官俸禄很少,他需要通过开办学校收取束脩来接济家用。绍兴十年(1140)秋,朱松一家搬进了环溪精舍。环溪精舍是朱松的家,也是朱松创办的一所私学。这一年的冬季,精舍开门纳徒,主讲塾师朱松升座讲学。

无论是理学还是诗词文章,朱松都是那个时代颇有名气的人物,有他主持的环溪精舍,很快在当地声名鹊起,南门外的大溪之畔,弦颂相闻,剑墨同辉。

一代大儒朱子系统接受教育始自环溪精舍。成年后的朱子曾回忆自己有过“十年寂寞抱遗经”的学习经历,他说的十年就是从环溪精舍开始。朱熹是朱松的儿子,也是他的学生,更是他所以辞官回家办学的原动力。在环溪精舍,朱松竭尽所能教育儿子及其他生徒,他不仅自己亲授,还请进访出,尽心尽力。江西名士董颖、建阳名儒范如圭、建州州学教授胡宪等人先后应邀来精舍讲学,除了在课堂学习,朱松也带着儿子跟随自己访学各地。在朱松的精心教导下,朱子的学习水平飞跃提升,董颖称朱子的诗文“笔力扛鼎”,朱松惊叹儿子笔下生风,十来岁的朱子能与名儒范如圭就《大学》中的章句对答如流。在环溪精舍,朱松一家其乐融融,幸福快乐。精舍门前有一块沙洲,课余时间朱松常带着学生们到户外游戏,少年朱子虽然老成持重,但也不失活泼天性。一日,伙伴们在沙洲游戏,朱子以沙上画卦与同学竞技,只须臾工夫朱子便在沙面上完成了一幅完整的八卦图式,当场惊羡众人。在环溪精舍的学堂内外,阳光与碧水,亲人与伙伴,还有来来往往的贤达高师,礼乐射御,琴棋书画,于弦歌阵阵中伴随着少年朱子茁壮成长。

绍兴十三年(1143)初夏,朱松在环溪精舍病逝。临终前朱松做了一个决定,他将妻子和一双儿女托付给隐居崇安五夫的好友、抗金名将刘子羽,嘱咐儿子朱熹要事之以父礼,并拜武夷三先生:胡宪、刘勉之、刘子翚等人为师。绍兴十三年秋,朱松夫人祝氏在料理完家事后,遵夫嘱带着一双儿女告别环溪精舍,迁往崇安五夫。

随着朱家孤儿寡母的离去,环溪精舍闭馆休学,书声不再。这所主人原本想好生经营的私塾,因为老师的突然逝去,就此结束了其作为讲学之用的精舍岁月,此后撂荒于大溪之畔,但闻蛙鸣蝉叫,只见鸟窜虫飞。

明洪武初年,有僧人在城南建造跨溪石桥,为方便督工,和尚们选中了就近处已然破旧的环溪精舍,在其间构建庵房以作督工之用。桥建好后,僧人借故不退而改称其庵为桥局寺。久之,僧人不断增拓,尽据其地,将原环溪精舍旧地整个翻新成一座寺庙,改名方广寺。明成化二年(1466),朱松十世孙朱燉(按为朱子九世孙)陈述旧故于官府,请求收回朱家祖宅,但求难如愿,仅要回了寺庙西侧的空地。正德七年(1512),裔孙朱㸅又请福建提学胡铎出面干预,这次收得很彻底,官府勒令僧人全部搬离,尽移佛像于他处,腾退全屋以奉还。

自宋绍兴十三年后失管到明正德七年接回,历经369年,原环溪精舍故地新屋全数回到朱氏手中。在官府和朱家后嗣公私相成之下,改造方广寺并更名为朱韦斋先生祠。韦斋,是朱松的别号,祠内建中堂主祀朱松,以其子文公朱熹配享。环溪精舍并后来的方广寺此后被朱韦斋先生祠所取代。

万历三十七年(1609),朱韦斋先生祠毁于大水。天启七年(1627),易址重建该祠于城内南门街。清康熙间,时任建安五经博士朱潆、裔孙朱玉商议将南门街祠迁建于紫霞洲朱子家庙内,改名启贤祠。

启贤,既是对朱松个人的总结,也是对那个短暂的环溪精舍的定位。朱松筑室城南,除了眷念建州的溪山之胜,还有仁人孝子不忘父母之心,更有陪伴家人亲炙子女之意。正是因为在环溪精舍时期的厚实之功,朱子后来成就了理学大业,且族系延绵,代有闻人望于天下,此永永无极之业,实启自城南环溪精舍。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八百余年来,尽管不复存在的环溪精舍让人颇有遗憾,但城南的故事至今总能让人记起那个文儒发迹的肇基之地。

2024年,在建瓯市委市政府“以文兴城”战略推动下,重建环溪精舍于水南南湖之畔被纳入古城复兴计划。慎终追远,以文润民,建瓯城南那座启贤肇哲的环溪精舍重现于世人,已然指日可待。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