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从试验田到种业园:忠信镇用一粒种子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水吉镇2025-07-02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 抢抓农时保效益!近日,浦城县忠信镇的制种稻田里,农户们正忙着对机插秧苗进行补秧。工人正在筛选种子(资料图片)忠信镇的水稻制种历史可追溯至1976年,当年镇里选派徐坤良等8人分赴漳州龙海和海南学习水稻制种技术,金樟村成为浦城县第一个水稻制种村,试种面积185亩。制种产业就此生根发芽。到1977年,推广面积已达2000余亩,镇里还成立了专门的良种场。目前,忠信镇已形成集品种研发、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于

抢抓农时保效益!近日,浦城县忠信镇的制种稻田里,农户们正忙着对机插秧苗进行补秧。

工人正在筛选种子(资料图片)

忠信镇的水稻制种历史可追溯至1976年,当年镇里选派徐坤良等8人分赴漳州龙海和海南学习水稻制种技术,金樟村成为浦城县第一个水稻制种村,试种面积185亩。制种产业就此生根发芽。到1977年,推广面积已达2000余亩,镇里还成立了专门的良种场。目前,忠信镇已形成集品种研发、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在落实粮食生产任务上,忠信镇党委政府将2024年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村到户,目前已落实到户粮食播种面积4.105万亩(全年任务3.987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52万亩。”忠信镇党委组织委员姜晓君告诉记者,忠信镇还同步完成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300余万元,补贴耕地3.7万亩,惠及4058户农户,为制种产业夯实基础。

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党建联盟”推动的产业聚合效应与基础设施升级。2023年,忠信镇党委创新“双领办”模式,牵头注册福建金福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国内种业龙头广西兆和种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结合制种产业发展需求,镇党委政府积极推动土地流转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完成排栅、桃园、忠信、外洋、金樟等村9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测量设计,预计投资2000余万元,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通过“振兴公司+龙头企业+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机制,全镇已流转土地2.6万亩,其中1.8万亩用于杂交水稻制种,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

近年来,浦城正在争创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制种产业已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今年全县制种户达2400余户,预计制种面积6万亩,产量1200万公斤左右。忠信镇是其核心产区之一,今年,全镇制种面积将达1.9万余亩,居全县之首。”浦城县种子管理站站长钟建伟说。

再生稻种子、基质通过流水线进入育秧盘

在忠信镇荣华山产业组团的金福源种业生产基地,智能化生产线正在紧张调试中。“公司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设备升级,将传统生物颗粒燃料驱动改为全电智能化流水线,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还提升了环保效益,每日加工量预计提升1-2倍。”福建金福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易和告诉记者,公司还依托科技小院,深化与福建农林大学的合作,大力吸纳农村知识型人才,挖掘地域文化元素,培育“浦”字号水稻品种。近三年来,团队从800余份引进种质中筛选出抗病高产的“浦”字号杂交稻品种,推动本地制种亩产提升至400-600斤,亩均收益达3000元,比传统水稻种植高出2000元。

在核心制种区,科技赋能贯穿制种全链条。农技人员依托气象大数据制定精细化管理方案,从统一催芽、集中育秧到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全程实现数字化管控。这种“短平快”的技术体系,将制种周期缩短15天,有效降低了后期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风险。更值得一提的是,金福源种业首创的“保底收购+农资垫付+技术托管”模式,让农户吃下“定心丸”——亩产不足100公斤时按保底收益结算,避免村民因自然原因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免费提供除杂、烘干烤谷服务,农技人员全程驻点指导赶花授粉等关键环节促进农户增收。“每亩水稻制种收入约3500元以上,除去成本,纯利润为1500元以上,比种植水稻至少多出1000元。”罗易和说。

产业升级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提升,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忠信镇已吸纳2000余名村民参与制种生产,其中季节性务工人员年均增收1.2万元。金福源种业的相关配套设施,更带动周边运输、包装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生动局面。

从闽江源头的试验田到现代化的种业园区,忠信镇用一粒种子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同时,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科技驱动、农民受益的产业振兴之路。(曹歆雨)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