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建阳新闻建阳新闻
闽北古书院㉑|走进光泽云岩书院——上接先圣之心源 下衍一线之道脉
简介“曾伴先生共夜阑,时留余焰在云端。自此折桂蟾宫去,剩馥残膏几岁寒。”元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黄镇成曾写下《云岩书灯》一诗,表达对先贤理学大师李方子的敬重,为闽北...
“曾伴先生共夜阑,
时留余焰在云端。
自此折桂蟾宫去,
剩馥残膏几岁寒。”
元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黄镇成曾写下《云岩书灯》一诗,表达对先贤理学大师李方子的敬重,为闽北光泽县的云岩书院增光添彩。
自宋以来云岩书院以传播理学而闻名,一代代传承下来,千百年来让人景仰。
云岩书院,位于光泽城南三里左右的云岩山。云岩山东连九里峰,西连千竹峰。山势不高,但风景秀丽,意境清幽。更有宋代理学家李方子在此建云岩书屋,读书讲学,传播理学,赋予此山深刻的理学人文内涵,而四处闻名。据清版《光泽县志》记载:“云岩山,城南3里,其山苍翠秀拔,宋果斋李方子读书其中。”“云岩山,在城南3里,有果斋先生祠,有半空烟雨亭,今圯。有泉二在祠左右,合流而东入溪。”李方子,字公晦,号果斋,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门下的高足。随朱熹在建阳考亭、湖南长沙等地学习多年,于朱子之学“独探其奥,尤精其粹”,是朱熹学说重要的传人,著有《禹贡解》《传道精语》《紫阳年谱》《清源文集》等著作。未第时在此半山处建书屋读书,后参加科举廷试第三,高中探花。出任泉州观察推官、国子监学录等职。法医鼻祖、建阳宋慈曾求教于他,门下弟子叶采、牟子才为当世学者。叶采后官任邵武知府,牟子才后官任资政殿学士、礼部尚书。李方子后因受奸臣陷害被罢官还乡,回到这里以书院形式继续读书讲授理学。云岩书院让前来求学的四方学子络绎不绝,书院彻夜灯火不熄,书声琅琅,学子苦学不辍,元代著名诗人黄镇成为此写下《云岩书灯》,自此,云岩书灯成为光泽当时有名的八景之一。
云岩书院从南宋至元明清都是县内外学子的读书学习和传播理学的重要场所,培养了一代代学子,是远近闻名的理学圣地。千百年来,云岩书院历尽沧桑,几番毁损几番修建。元天历二年(1329)县令况逵赞助重修,恢复旧貌,而设山长管理。至正年间又毁于兵灾,明宏治十七年(1504)又修复。李方子裔孙李茂在此奉以香火,读书管理。明正德七年(1512)学宪和县令捐俸买良田8亩,收入为书院膏火之用。明正德十二年(1517)县令钟华将书院移至山县下的交椅窠重建。“岁久渐坏,其后裔谋新之。为堂三,中祀先生遗像,右祀先世六贤,左祀前官有德于院者,堂外翼以回廊凿池引泉,四时不涸,旁辟一阁,列书室数间,缭以高垣,而书院一新。作于乾隆三年”。屋宇堂皇宽阔,四周高垣,门坊豪伟。门内旷坪,中有池塘,山泉引入,四时不涸,中砌石板小桥进出。经回廊正厅,内有讲堂、书堂、书阁、客房、厨房等。门前设祠堂,祀李方子像。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县令罗希尹重修,清顺治五年(1648)又毁。康熙十一年(1672)县令王吉又重修立祠,重祀李方子像。清乾隆三年(1738)岁久渐坏,其后裔谋新之。再度重修,成其巨观。“为堂三,中祀先生遗像,右祀先世六贤,左祀前官有德于院者,堂外翼以回廊凿池引泉,四时不涸,旁辟一阁,列书室数间,缭以高垣,而书院一新。”县令何璠有记。“适先生二十九代孙曰勋者在侧,因与之稽乃颠末,始知先生书院昉自元,改自明而盛于国朝,为不戒于火,积岁有荒烟蔓草之叹。得勋集族姓捐千金而成此巨观。”清版《光泽县志》“云岩书院”记载:“书院外绕高墉,内崇栋宇,列堂三:左祀前宪之有德于院者,右供理学李氏七贤神主,中塑果斋遗像。对廊中起一小阁,位大魁于其上,门外翼以回廊数间,再橡皮凿池引泉澄泓,蔚澳云影,天光拂映远近山径,双涧交汇,跨以小石桥,纡回折曲尽其致。近复内辟一小斋,为居稽所,结构精密。诚人地兼胜,无负理学名奥也。”书院藏书亦诸学所同,如《钦定卧碑文》《御制训饬士子文》《学政全书》《十三经》(十六函)《宏简录》(八函)《二十一史》(三十三函)《明史》(一百一十二本)《祭丁仪注》(一本)《孝经解注》(一本)《大学衍义辑要》(二本)《小学纂注》(二本)《近思录》(二本)《大学衍义补辑要》(二本)《四礼初稿》(一本)《四礼翼》(一本)《吕子节录》(二本)等。民国年间书院一直沿用,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院毁圯。
今天人们来到这里寻访当年书院遗址,远远而望,云岩山云雾缭绕,岩石其中突兀,感叹云岩之名不虚也。山脚下前面是平整的田地,从东和西夹山流过的小溪在山前汇合,而朝北转东流去。顺着小路而进,溪山清幽,树草蓊郁,越走里越阴森,倒是一个夏日避暑的胜地。沿右边小路上去,山坡处是有名的“半空烟雨亭”遗址,现在已没有一点痕迹。当年李方子带学生读书生活之余在此休憩和思索,人坐在亭中,云雾缭绕身旁,树木岩石时隐时现,如在半空浮荡。眼前的情景,宛如仙境,名字也富有诗意,景致和意境都让人回味无穷,听了令人叫绝。拨开树草而转头拾径而上,半山处是一块宽大的平地,就是当年云岩书屋的所在地。因为位于山腰,背靠主峰,地势高阔,视野很好,放眼可望,城中、绿野、远山、河流,胸中豁然开朗,有一种高瞻远瞩的豪放。沿左边小路而下绕过侧面是一个深深的大峡谷,树草苍茫,瀑布飞流,曲径通幽。从这里转过正面山脚延伸进去又是一大块平地,青山两旁相依,前面流水淙淙,这里俗名叫交椅窠,是明代以后重建云岩书院的遗址。
试想,当年李方子远离喧嚣,远离尘市,选在这里建云岩书屋(精舍)乃至云岩书院,进行读书讲学,自有他高出世俗的风格品行,也与他与官场不合的秉性有关。不然,在他47岁中探花,才只数年官宦生涯就郁郁而归。他不愿融入红尘浊流,而愿独守这青山绿水间的宁静。摒弃官场的明争暗斗,世间名利的诱惑,选择这大自然的偏隅之地,专心治学,传播理学,探究心性气为主体的理学思想,也符合“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道德境界。这里山回路转,林木清幽,清风而过,飒飒作响。每天眼见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耳听大自然的风声雨声,与林木为伴,与鸟兽为邻,心中是何等恬适洒脱,胸襟是何等博大开阔,意境是何等清雅高尚。他一生苦苦学习理学的要义,熟读精思,反复涵咏,切己体察,恪守朱子居敬穷理之说,通过云岩书院进行讲学,培养学生,成为朱熹之学的重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元代大学问虞集在《光泽县云岩书院》中称李方子“其于朱氏之学,确守不变。所谓毫分缕析,致知力行盖终身焉”。遥想前辈理学大师正是得益于此山大自然的雨露精华,给了人生和学术很多的启发。也正是耐得住这番寂寞,而成就了惊世的学问,成为一代理学大家,也确实令人感佩。
“云岩教音嗣布,与考亭师友济美当世,而过化之泽,浃乎人心,流风余韵犹有存者而致然也”。走在这山中,坐在云岩书院的遗址前,耳边仿佛响起明代县令上官祐对云岩书院的评价:“上接先圣之心源,下衍一线之道脉”。云岩书院自李方子以来为理学的发展,对闽北和光泽学风的教化“功莫大焉”。让多少人顶礼膜拜,景仰不止。“其于家学源流,予未敢知。而乃越数百年独能披乃荆斩乃棘,举数世所畏难而不敢措置者,一旦拭前烈而新之意亦有感于大本之旨,而蹶而兴者乎!吾知展是堂而瞿然以思,惕然以奋,则书灯宛在,行且卜李氏之传薪不朽矣。”清代县令何璠到此发出感慨。李方子的后代子孙沿袭,依旧固守这个地方,承家传之学。通过书院读书授学,继续传播理学,教育后人,让理学在此一直相传,发扬光大。从宋代的云岩书屋到云岩书院以来,这里一直是县内外学子的学习读书上进求取功名的场所,也一直有理学名家在此任教讲学。理学之山雨露精华和先贤的感化教诲,沐浴着一代代学子,陶冶出一代代英才。后辈学子中又有黄镇成、危德华、高澍然等理学佼佼者和学问大家,为云岩书院这理学圣地增光添彩。
“考古辞宗留芳远,云岩书院播惠长”。 弹指间,千年已过,云岩依旧。云岩书院和先贤当年的遗迹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名字和人文。然而这里曾孕育的理学思想,先贤的精神内涵,犹如丰富的文化宝库,让一代代学子探寻不止。成了一代代学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光泽在云岩书院旧址建起了朱子碑、七贤亭、理学长廊,以及上山牌坊和山中石砌步道,让人们在游山之余感受到浓郁的理学熏陶。
云岩山,山不出名,却让后人永远记住。云岩书院,虽不壮观,而先贤铸起的理学精神高峰却让后人一直仰望。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
诗词古韵润人心 经典墨香永流传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4月26日晚,以“诗传古韵 词润芳华”为主题的建阳区桥南小学第六届诗词大赛在南平市体育中心举行。赛场上,选手们个个妙语连珠,向在场的观众们展示着自己丰厚的诗词储备。诗词内容从壮志豪情到人间好时节,从思乡之情到江南美 -
“福小宣·潭人说理”宣讲小分队开展主题教育建阳“小故事”巡回宣讲
1月15日—16日,“福小宣·潭人说理”宣讲小分队先后到建阳区小湖镇、将口镇、崇雒乡开展主题教育建阳“小故事”巡回宣讲。在小湖镇马坑村,来自区实验幼儿园、机关幼儿园、小湖镇党群服务中心的4位宣讲团成员,分别带来了《大潭水蝶变记》《让“一片叶”打开乡村振兴的新天地》《一纸感谢信 馥郁创城情》《楮林山上不老松——黄 -
建阳区召开全区公安工作会议
8月19日,建阳区召开全区公安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公安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成绩、分析形势,对推进全区公安工作现代化、做好新征程公安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落实。区委书记谢启龙出席并讲话,区领导黄智赟、陈莉娜、张朝晖参加会议。谢启龙指出,习近平总 -
建阳区黄坑镇:集中整治抓成效 聚力创城展新颜
连日来,黄坑镇全体党员干部群众上下一心、深入一线、全力冲刺,下足“绣花”功夫,集中解决创城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创城工作抓实抓细,辖区面貌焕然一新。整治成效随着创城工作的逐步深入,镇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停车秩序渐佳、环境治理深入人心、志愿活动成常态,群众对创城工作有了更高知晓度、参与度。如今的大街小巷,提起文明城市创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