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建阳新闻建阳新闻

扭住目标不放松 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聚焦政府工作报告

水吉镇2025-01-06建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南平实践取得新成效一、增绿提质,绿色发展底色更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南平考察作出的四个方面重要...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中国式现代化南平实践取得新成效

一、增绿提质,绿色发展底色更亮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南平考察作出的四个方面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出台4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聚焦“四个全域”目标,全面推行“巡山交树制”“巡河交水制”,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全省前列,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和小流域断面全部提升为Ⅱ类水以上,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全域覆盖。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重点片区加快建设,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崇阳溪漫游道开通运营。成功举办第二届生态资产管理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咨询会,获评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入选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林草局全面推行林长制成效显著激励表扬城市名单。崇阳溪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顺昌获评全省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在“三茶”统筹发展上,成功举办第十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成为全国产茶区中规模及影响力最大的茶业博览会。武夷国际茶叶交易中心累计入驻单位1508户。“武夷山水·茶空间”全国布局421家,设立澳大利亚和法国2个海外营销推广中心。

在科特派制度完善上,以科特派制度推行25周年为契机,组织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座谈会、东部省份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开展省级以上培训5期2400余人,动态打造现场教学点32个,新选派、选认个人科技特派员1201人、团队183个、法人21个。“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发展”被评为中国改革2024年度三十大市域改革案例之一。

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上,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达成长期协作共识,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成立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成功举办首届武夷论坛、“重证据实、科学断案与中华法治文明”学术研讨会、“朱子杯”中华诗词大会等活动,建成考亭书院朱子书房、建瓯理学片区保护与活化、浦城非遗文创中心等一批传承保护利用项目。大力推进“书香南平”建设,建阳“建本之乡”全民阅读体系构建项目入选全国20个全民阅读优秀项目之一。

二、增强支撑,实体经济根基更牢

绿色产业加快集聚。系统梳理11条重点产业链,建立“链长+链主+专班”机制,编制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深入实施重点企业共成长培育计划,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61.5%,新增上市后备企业6家。氟新材料、医卫材料、“双碳”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新培育“四上”企业超530家,其中新建投产华润怡宝、松溪常松新材料等规上工业企业38家、居全省第三。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建阳、邵武入选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试点县(区),政和竹产业集群入选全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光泽获评2024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圣农集团上榜“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全面承接落实国家出台的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加快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21条、“开门红”和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29条等政策文件,持续深化“三大攻坚行动”,组织开展“助企解忧、提振信心”等活动,争取各类资金460.56亿元。493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年计划8.9个百分点,延平区抽水蓄能项目列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沙南高速、福建天然气管网二期工程(南平段)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健全完善招商体系,统筹“一把手”、重点产业链专班等招商力量,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3个、总投资334.2亿元。

消费需求回升向好。积极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21.6%,限上新能源汽车、家电零售额分别增长42.1%、36.1%。探索推行全域房票、“共有产权房”等新模式,带动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全省第一。打造武夷山水城闽北“非遗文化·名优特产”等一批特色街区,组织开展主题促消费活动110场次。召开全市文旅经济发展工作会议,成功发布“武夷茗宿”品牌,推出邵武二都“养生谷”、光泽玲珑溪谷等一批文旅新产品和国家公园探秘游、朱子文化研学游、茶文化体验游等新路线。举办第二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等赛事活动472场、增长55.3%,吸引参赛、观赛34.7万人次。全市旅游总人数、游客总花费分别增长10%、13%,其中接待外国游客4万人次、增长130%,台湾同胞2.5万人次、增长210%。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入选全国交旅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和体育旅游十佳精品项目。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成效初显,帮助企业策划生成科技创新项目26个,实现行业投融资23.7亿元,“南平市打造‘四链’融合产业服务平台,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引擎”经验做法被国家发改委宣传推广。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等科创平台建成投用,71个省级以上企业科创平台分级分类完善提升。新认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家、新增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获评省创新型民营企业100强企业6家。2个项目列入省科技计划项目“揭榜挂帅”榜单、实现零的突破,2家企业获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为历届最好成绩。与福州大学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浦城)和浦城科创中心(福州),与省农科院共建的闽北高山土特产产业研究院落户政和。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深入实施“才聚武夷”行动计划,建立重点产业链人才引育机制,引进“双碳”等领域人才140名,新增高技能人才4152名。

三、增进福祉,城乡融合步伐更快

城市品质有效提升。开展城乡更新和品质提升、城乡污水治理补短板等攻坚行动,实施“五大工程”提升项目637个,累计争取城建领域政策资金75.8亿元。改造老旧小区21.6万户、占全省59.7%。客货邮服务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入选全国城市体检“样本城市”,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绩效总评获优秀等次第二名。建阳崇阳南路、行署大院改造提升等项目开工建设,水南等10个片区老旧小区加快更新改造,创业园四期等项目建成。延平南纸、金山塔等24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曲港大桥、南平新大桥北引桥、正荣片区大家厂路建成通车,九峰隧道实现贯通,江南剑津小学建成投用。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召开全市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推行“四个一”工作措施,创新搭建“到南平去、助乡村兴”数字化平台,探索乡村振兴公司和村股份合作社等强村富民模式,加快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出台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若干措施,建设高标准农田22.55万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82.7万亩、总产量119.4万吨,实现平均单产、总产量“双增长”,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首考位列全省第一。新认证绿色食品31个,新育成农作物品种14个,自主研发的白羽肉鸡新品种“圣泽901”首次进军海外种鸡市场。获评全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高质量发展试点市,3个项目入选2024年全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政和白茶入选全国首批地理标志保护工程。

公共服务持续优化。31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80.1%。社会保障不断健全,持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三大平台”,落实城镇职工、农民、困难群体、高端人才“四大群体”增收计划,城镇新增就业1.36万人;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增长13.3%,城乡低保年平均标准提至9660元;完成10个乡镇“幸福里”社区建设;深化拓展儿童关爱“点亮计划”,加大孤儿等特殊群体保障力度。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建成中小学、幼儿园10所、新增公办学位8940个,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实现县(市、区)全覆盖,高考本科上线率达67.3%、高于全省平均值10个百分点;武夷学院首次获批资源与环境、农业、旅游管理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医疗供给逐步优化,优化组建“4+N”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团队977支。文体事业加快发展,新建6个省级新时代特色文艺实践地;成功举办第五届市运会、武夷山马拉松赛、中国龙舟公开赛总决赛等赛事,4名南平籍运动员出征巴黎奥运会、残奥会。

四、增创特色,改革开放活力更足

重点改革蹄疾步稳。召开全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会议,全面推广“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下空间流转等模式。持续深化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绿色贷款增长11.6%。启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10个县(市、区)总医院均达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评判标准。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新增3家2A+信用评级企业。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财政管理工作获全省正向激励,水库移民扶持基金绩效评价全省第一。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贯彻落实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召开全市企业家表彰大会,出台深化拓展新一轮“便利南平”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累计推出“一件事”套餐56个。健全完善“企呼我应”平台和“免申即享”“惠企政策直通车”机制,累计兑现惠企资金30.6亿元、惠及企业超13万家(次)。常态化开展“企业家下午茶、晚餐会”、政银企对接等活动,扶持小微企业融资贷款79.1亿元,营商环境中市场主体满意度保持全省第一。

开放合作持续深化。挖掘整理福益华等旅邵美籍友人事迹,讲好“鼓岭故事”邵武篇。高质量举办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世界文化遗产交流暨中法“茶酒对话”、中国(南平)竹产业欧洲招商推介会、“武夷山水走进悉尼”南平市茶文化澳大利亚推广周等对外交流活动。积极融入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福州都市圈建设,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7个协作县和33个市直单位、国有企业与福州建立常态化对口交流机制,海峡两岸融合“双碳”产业园、南平(福州)和南平(厦门)企业创新中心、武夷山水农特产品营销展示中心等协作项目落地。武夷山国际机场列入适用过境免签政策口岸。南平港年货运吞吐量25万吨、增长5倍。

南台融合走深走实。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搭建中华文明两岸高端学术研学坊等平台,成立大武夷茶文旅台北推广中心,与台湾旅行商业同业公会等共同推动“万名台胞游武夷”,举办纪念郑成功诞辰400周年、“山盟海誓 宝岛情深”武夷山(台湾)文旅茶联谊会等对台交流活动60余场。143家台湾茶企、近500人参加茶博会,邵武获批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两岸竹产业技术省级地方标准共通试点获批立项。

五、增固底板,社会大局形势更稳

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面对全市域覆盖、破历史记录、致灾性极强的“6·9”极端暴雨洪涝灾害,我们及早研判形势,提前进入状态,果断指挥调度,全员合力共战,取得了极端天气“零死亡”的重大胜利,15起成功避险避灾案例获国家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通报表扬。以“一库三单”信息化管理机制为抓手推进“安全体检”,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健全“一中心一平台一队伍一载体”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扎实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攻坚,推进“八五”普法,依法从重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持常态化扫黑除恶高压态势。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食品药品、房地产、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有效防范。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平实践取得更大实效

2025年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 着眼实体经济高质量,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的高地

推动构建体现南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优势产业聚链成群。聚焦“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用好“链长+链主+专班”机制,培育壮大一批链主企业,引领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加紧传统产业升链成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抓手,实施重点企业共成长培育计划,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存量企业“智改数转网联”,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新兴产业建链成势。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推进氟新材料、医卫材料、生物医药等新产业发展提速、规模扩大、占比提升,培育“双碳”、新型电池、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做好科特派制度总结、完善、巩固、坚持“四篇文章”,完善全产业链布局科特派运行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发展行动,因地制宜建设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到南平孵化转化。强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创新体系。

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认真执行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中长期规划,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措施,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综合改革。推动涉企服务从便捷服务向“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的增值服务迭代升级。落实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补齐多式联运、仓储设施等短板,完善网络货运扶持政策。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和公平参与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细分行业建设。

二  着眼改革开放高水平,打造新时代山区深化改革的先锋

增强改革动力。紧抓国家和省上赋予南平的20项重要改革试点,系统谋划推进绿色创新、营商环境、民生福祉三大领域集成改革,打造更多具有南平标识度的改革品牌和成果。深化“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林下空间流转机制,创新发展壮大林下经济。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强与央企、省企及有实力的国企、民企合作。

激发投资活力。继续深化“三大攻坚行动”,围绕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等政策性资金投向,谋划省市年度重点项目496个、总投资3497.9亿元、年度投资557.8亿元。加快推进建阳闽瑞三期、邵武永庚高端电子、顺昌优力特新材料二期等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建瓯美新科技、浦城浦圣食品产业园、松溪新型轻纺循环经济产业园、政和瑞和白茶庄园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力推进武夷山机场迁建、延平抽水蓄能、昌福厦高铁、衢南三高铁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深挖消费潜力。积极发动全社会、常态化做好“迎宾客引人流、促消费促发展”工作,不断激活市场消费潜力。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加力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办好中国(武夷山)竹业博览会等品牌展会,加力推动全域房票、“共有产权房”政策实施,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提升开放张力。加快省级山海协作重点项目建设,用好闽江航运,加快构建“公铁水”联运体系,推进武夷山航空口岸持续开放。继续推动“武夷山水·茶空间”走向国内外,带动茶、竹等特色产品买全球、卖全球。发挥好“闽北乡贤联络处”、旅港旅澳联谊会作用,大力实施“闽商回归工程”,推动“武夷之友”向侨界拓展,增强“侨二代”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推动中蒙俄万里茶道联合申遗。

三 着眼南台融合高质效,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对台合作的品牌

打造生态产业对台合作品牌。持续办好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引进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建好邵武台湾农民创业园,创建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促进两岸康养产业健康发展。探索南台竹产业领域合作路径、标准研制应用及共评机制。

打造文化产业对台合作品牌。依托武夷山朱子故里海峡交流基地、建瓯闽台同根茶园、“延平王”郑成功主题文化街区、顺昌大圣文化等载体,引进台湾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等文化项目。办好“中国·海峡”武夷竹产业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等活动,吸引更多台湾青年参与,促进南台人文交流融合。

打造旅游产业对台合作品牌。加强与台湾旅行商业同业公会等交流合作,积极发挥我市两岸合资旅行社作用,完善南台旅游资源共享、产品互动、游客互联等合作机制,持续提升“万名台胞游武夷”活动影响力。创新旅游产业对台开发、运营合作模式,培育一批康养研学、旅游宿集等南台共建共创优秀样板。

四 着眼城乡融合高能级,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

推动城市品质提档。深化拓展“城市体检”,健全城市安全发展体系,系统化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深化城乡更新和品质提升、城乡污水治理补短板攻坚行动,深入实施避险防灾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围绕壮大中心城区,武夷新区要加快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在产业发展上,围绕重点片区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新项目落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在城市建设上,持续推进南林核心区、商务和金融片区、月亮湾片区等市政建设,完善各类公共服务配套,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在人气集聚上,加快武夷新区综合医院、学校、图书馆、规划馆和商业设施等建设,汇聚更多人气商气,努力将武夷新区打造成为南平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

推动乡村振兴提质。深入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深化开展“到南平去、助乡村兴”活动和“万企兴万村”行动,提升市农村资源产权交易平台,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大力推广“乡村资源流转贷”“整村振兴贷”等金融产品,整合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推动资源资产变股权、村民变股民,积极引进农创客、新农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培育发展“土特产”和农文旅融合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压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81.1万亩,因地制宜发展再生稻,推动建阳、浦城、邵武创建国家级制种大县。推广“吃茶话事”机制,用好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先行先试开展共同富裕综合试点。

推动环带建设提速。围绕环带“两线八片区”,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要强化统一运营管理,推进沿线项目落地和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崇阳溪漫游道要完善全线66公里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进一步丰富产品业态,努力打造成为生态之道、休闲之道、健康之道、观光之道;中国武夷峡湾亲子研学基地要加快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灵活供地,推动在谈项目落地;中国武夷山森林康养小镇要深化与上海锦江集团合作,统筹推进开发建设、招商运营等工作,启动核心片区建设;中国武夷国际体育基地要推进与央企的合作,提升片区规划,确保国际重竞技体育训练中心项目先期建成投用;水产业园(生态食品产业园)要强化招商,对接引进一批扩链强链项目,推动水产业集聚发展;新岭片区要加快土地报批及“两横一纵”路网建设,做深做细产业规划,为建设高科技的大型先进制造业基地打好基础;中心城区要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麻阳溪文化园要加强项目规划、征地拆迁等工作,启动中国建盏园项目,与考亭书院、武夷梦华录等有机结合,建设大型文旅集聚区;“两徐”竹经济产业园要加快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联通建设,积极引进竹产业龙头企业,成为全市竹经济增长极。

五 着眼人民生活高品质,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标杆

进一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五文”工程,开展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和文物数字地图编制工作,推行文化遗产保护离任交接制度,探索建立福建国际传播南平中心,持续做好物化、教化、活化文章,提升闽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深化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与国际儒学联合会等机构合作,以朱子诞辰895周年为契机,办好朱子文化周系列活动,推动朱子文化的国际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弘扬红色文化,深化对武夷山张山头红军墓群、三年游击战争等重要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讲好南平党史故事、革命先辈故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进城村汉城遗址考古研究。启动集市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公共展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于一体的南平市文化中心建设。发挥范迪安美术馆作用,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重视培养乡土文化人才队伍,推动国有文艺院团将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直达基层。持续打造“书院文化”品牌,建设“书香南平”。

进一步培育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全力以赴办好全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编制发布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迎会重点项目建设,引进一批全国知名旅游集团、运营管理团队落户,实施一批标志性文旅活动。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全面提速建设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做优“1+3+3”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做足“文旅+百业”文章,开发更多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和福建会客厅。加快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步伐。

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围绕劳有所得,系统集成公共就业服务“三大平台”,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快打造“一县一品”特色劳务品牌,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围绕病有所医,持续深化“4+N”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深入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围绕幼有所育,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围绕老有所养,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加快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完善乡镇“幸福里”社区自助互助养老新模式,做好社会救助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围绕学有所教,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持续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新建中小学、幼儿园9所、新增公办学位9000个。围绕体有所健,统筹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和责任倒查机制,深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整治“一库三单”信息化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积极稳妥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一中心一平台一队伍一载体”建设,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扫黑除恶常态化,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强化食品药品安全,落实质量强市、知识产权强市战略。

六 着眼生态建设高标准,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持续推进护绿。巩固拓展提升“四个全域”目标,坚持局地联动,保护好武夷山国家公园。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推进闽江流域治理,深化“巡山交树制”“巡河交水制”等保护机制,落实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全过程监管机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建系统保护治理大格局。常态化开展“生态体检”,坚决抓好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快补齐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短板,全域推进“无废城市”“以竹代塑”示范城市建设。

持续推进扩绿。坚持科学造林绿化,深入实施森林“三改”技术措施、“四防一提升”机制和林地林相规模化花化彩化改造提升工作。持续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深化推广“五节一循环”技术集成模式,强化农用地、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安全利用。深入挖掘弘扬闽北生态文化,完善“一元碳汇”交易平台和拓展应用场景,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促进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垃圾分类成为生活习惯。

持续推进兴绿。加快推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拓宽生态产品转化路径,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认证和交易体系,打造具有南平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加快建设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积极培育碳计量高端装备、标准气体研发生产和碳计量碳监测服务等“双碳”产业,落实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探索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支持南平工业园区建设零碳园区,分领域分行业推进节能降碳专项行动。

同时,做好国防动员、退役军人、国家安全、双拥优抚等工作,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继续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港澳事务、苏区老区、气象水文、防震减灾、档案方志、残疾人服务等事业,支持工青妇科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