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文化中国行|郑成功“延平条陈”历史意义再探

水吉镇2024-08-21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隆武二年(1646年),南明隆武帝驻跸延平。不到22周岁的南京太学生郑成功,因清军入侵辍学回闽后即随隆武帝来到延平,正式开启了他一生波澜壮阔的军政生涯。郑成功及时向隆武帝提出了“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的条陈(史称延平条陈)。据史书记载,隆武帝听后大为赞赏,叹曰:“骍角也!”并封郑成功为忠孝伯,赐他上方剑,可行使便宜行事之权,挂招讨大将军印。如此礼遇,足见隆武帝对条陈的肯定和对郑成

隆武二年(1646年),南明隆武帝驻跸延平。不到22周岁的南京太学生郑成功,因清军入侵辍学回闽后即随隆武帝来到延平,正式开启了他一生波澜壮阔的军政生涯。郑成功及时向隆武帝提出了“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的条陈(史称延平条陈)。据史书记载,隆武帝听后大为赞赏,叹曰:“骍角也!”并封郑成功为忠孝伯,赐他上方剑,可行使便宜行事之权,挂招讨大将军印。如此礼遇,足见隆武帝对条陈的肯定和对郑成功的倚重。

后人对“延平条陈”多有高度评价。笔者每每读之,都颇有心得。其远见卓识,非一两遍就能识透。自谓:常学常新、常思常新、常悟常新。笔者在细细研读前人见识的基础上,也微微探出了个人的些许心得,今天权作抛砖之举。

平生所学的智慧结晶

延平条陈是郑成功弃文从武、从戎延平的第一项杰作。不少人疑问,郑成功之前不过是一介太学生,他哪来的经验与智慧,能提出让隆武帝以为骍角、奉为奇策的条陈?回顾郑成功的出身与成长经历,可以发现郑成功初出茅庐就显雄才大略,一到人前便是青年才俊,绝不是偶然的。郑成功的延平条陈也绝不是纸上谈兵。

从先天看,郑成功天资禀赋,本身就拥有一般人不可比拟的非凡天赋。郑成功在小时候就展现出了多方面的天赋。据传说,郑成功六岁就能够背诵四书五经,与长辈和生人交谈都能沉稳斯文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看法;在习武方面,他悟力强、领悟快,对拳脚、刀枪的运用都有如神助;在商业方面,他精于术算,常常给父亲以不同常人的建议。可见,他自小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

从后天看,他从小酷爱读书,又喜欢练武,文武兼修,在青少年时代就已经练就了文武双全的本领。他的这些才华,当然跟他的家庭身世、教育背景、生活阅历、游学经历等密切相关。他自小父亲不在身旁,培养了自强自立的性格;由于身在异国他乡,自小就感受了多元文化的熏陶;他来自于武装海商集团的家庭,从小目染了武装斗争、尔虞我诈、海洋贸易等等,对战争、对商业、对海洋并不陌生,甚至对里面的道道还很在行;他从小接受儒家教育,14岁中秀才,饱读经书,深受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影响;他20岁入南京国子监,师从当时的江浙大儒钱谦益。一般人一辈子都无法经历的,他在青年时代,甚至在少年时代都经历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加上他天生聪慧,自小就有忠君报国的思想和拯救黎民的情怀,平时又有所思、有所想,加上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累积,因此,机会一来,他的智慧就如泉水般汹涌而出。

立足长远的救国方略

“延平条陈”的提出,正处于满清铁骑兵指浙赣,大军压闽之际。条陈的内容,看似只是立足于闽西北的抗清御敌和阶段性、局部性的御敌之策。其实不然,郑成功提出延平条陈时,是深刻领悟隆武帝当时内心的彷徨和迷惘,也深刻理解隆武帝想收复失地、恢复明朝的壮志。因此,他的条陈肯定是站在隆武帝的角度提出的,是着眼于全国范围、立足于恢复明朝、匡复明室政权考虑的,是在全面正确分析敌我双方力量、敌我双方特点、敌我双方优劣的基础上提出的,而不是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是系统且全面的救国方略。

首先,“据险控扼”并不是仅指扼守好当时闽浙赣边境的众多关隘。大敌当前,优先守护好关隘固然是御敌守土最重要最紧迫的事。从更宽广的视野来说,无论是山区还是平原或者是海洋,都有“险”和“扼”的问题,都要优先“据”和“控”,这样才能占据有利地形、创造有利条件和掌握战略主动。因此,“据险控扼”其实是抢占战略要地,控制战略要道的军事谋略。郑成功退守东南后,很快就占据了厦、金作为根据地就是一个很好的“据险控扼”范例。

其次,“拣将进取”并不是简单地选好人、用好人的问题。当然,选好人用好人这是基础。郑成功深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道理,他并不满足于在现有的基础上选好人、用好人,而是将目光投向外面,投向漳泉,积极引进优秀人才,把优秀人才放在最重要的岗位。比如,早在隆武二年六月,他受皇帝之命就“亲到漳泉精募兵将”。同时,他还非常重视鼓励、激励将士积极进取,既教育将士要忠君报国爱民,又关心体恤将士生活待遇,努力打造将优兵勇的队伍。例如,隆武二年四月“国姓成功请给新到官兵月饷,上令于邵武近处另给,该部即行文去。”又如,1653年,永历帝欲册封郑成功为“延平王”,郑成功为激励部队婉拒了封王,并要求先封赏他的部将。郑成功的这些措施和做法,有力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

再次,“航船合攻”,郑成功在延平大洲岛练兵,组建了水师。郑成功从小与大海结缘,深知水上作战是满清军队的短板,可以 “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他认为,大力发展水师从眼前来说,可以配合陆师防守闽浙赣边关,进可攻,退可守,灵活机动。从长远看,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最终还是要依靠水陆并进、航船合攻。特别是水师,可以从大海直插南京,直插北京,通过“大迂回、大包抄”,可以一举直捣黄龙。郑成功与隆武帝在延平分兵救国,“密遁一旅于金厦”,应该在分兵时就与隆武帝商量好的,即隆武帝到江西、湖南、云南等地组织强大的陆师,从陆地进行北伐。而郑成功则到东南沿海组建强大的水师,从海上进行北伐,实行“航船合攻”,水陆并举,从而实现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匡复明室目标。可惜隆武帝未达目的身已先亡,留下了历史遗憾!后来郑成功组织三次北伐,就是依靠强大水师采取“大迂回、大包抄”策略,直捣南京的。所以“航船合攻”是富有深意和远见的军事战略。

第四,人们普遍认为“通洋裕国”的基本含义是扩征兵饷,开源增收的举措。郑成功生于海、长于海,他深知海洋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所谓的“无海则无家”就是他们家经略海洋的真实写照。因此,他提出通洋裕国条陈,表面上看,是主张重视海洋,开辟海上贸易,拓展财税兵饷征收渠道,满足扩军强军需要,这也符合当时的情景,也有利于破解当时隆武朝的困境。但更重要的是,经营好海洋,也可以为闽西北抗清运动万一失败后留下一条退路。这是有深谋远虑的策略。后来的形势发展,以及后来郑成功独树一帜的东南抗清活动无不印证了郑成功这一条陈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只可惜隆武帝因种种原因不能很好地践行“延平条陈”,否则历史将完全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通洋裕国”或许还有更深的意涵,即:要是哪一天反清复明胜利了,就主张国家要放开海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大胆与外国交流合作,这样就真正做到“裕国”了。

超越时代的思想光辉

郑成功戎马一生可歌可泣。他之所以能取得让世人景仰不已的伟业,笔者以为,很重要的是他具备了超越时代、超越常人的思想和远见。延平条陈就充分体现了这些思想和远见。具体表现为:

一是政治强军思想。郑成功军队为什么能坚持抗清几十年?笔者以为,这跟他的政治强军思想很有关系。他的“拣将进取”条陈就蕴含了这一思想。按现在的话说,“拣将进取”就是挑选德才兼备将领,培养将士积极进取的精神。德才兼备,在当时来说就是忠君报国爱民,做到“武将不怕死,文官不贪财”。据许多历史记载,郑成功在打造自己军队的时候,就反复强调反清复明,把忠于明朝作为军队的精神支柱,把恢复明朝作为军队的奋斗目标。他移师厦、金后,继续使用“隆武”年号,他的军队始终飘扬着明朝的“招讨大将军”旗帜,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几十年来,面对敌人的种种诱惑,他和他的军队始终忠心不渝、矢志不移,就是他政治强军思想的结果。连康熙皇帝都为之赞叹: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二是联合作战思想。明朝后期因实行海禁政策,水师建设滞后、水师观念淡薄。因此,在抗清复明时所有人都致力于陆师建设的时候,郑成功大胆提出“航船合攻”策略,主张水陆并举,水陆配合,联合作战,这无疑给隆武朝擘画了一种抗清复明新模式。水师是清军的弱项和短板。而水师可以通过江海,远距离直插金陵、京师,组织得好可以起到出其不易的效果。这是一种很有远见的军事战略思想。

三是海洋国土思想。早在隆武二年,在大家的思想还停留在坚持在陆地组织抗清,完全没有海洋概念的时候,郑成功就提出了“通洋裕国”的观点,体现了郑成功具有超前的眼界和非凡的战略思维。在明清两朝都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时,要“通洋”就必须掌握海洋。“通洋裕国”其中的应有之义就是要控制海洋、占领海岛,向海洋发展,建立在陆地丧失后以海洋海岛为可靠的根据地。也就是说,在300多年前,郑成功就树立了“海洋也是国土”的思想,后来郑成功成功实现“驱荷复台”就是践行这一思想的成果。

四是海洋经济思想。据李厚恩在《郑成功前传》里记述,隆武帝曾问郑成功,如果全面抗清局面形成,以全闽之财也不足供应大兵一半,如此兵饷何处得来?郑成功说,闽省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欲养大兵,财力不足,然闽海四通八达,自古与日本、吕宋、暹罗、锡兰等国互通有无,兴贩之利,动辄亿万,养兵之费可以依赖。郑成功这种“把海洋当陆地耕”,“向海洋要钱”的思想,体现了他具有领先时代、超越常人的不凡眼界,对现在我们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都有借鉴意义。

五是对外开放思想。“通洋裕国”,其实质就是对外开放思想,就是要取消“海禁”、取消“闭关锁国”、取消“抑商重农”政策,实行全面开放。郑成功深知,只有对外开放,与外国特别是与先进发达国家全面融合、相互借鉴学习他们的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加强双方的商业贸易、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实现裕国富民强军。

(作者系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会长)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