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南平市财政局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简介 近日,南平市财政局联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党建聚合力 绩效共提升 文化共传承”主题党日活动,在福建省建盏(黑釉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双方面对面座谈交流预算绩效管理、财会监督等工作,并对部门绩效评价提出建议。今年以来,市财政局党组以“深学廖俊波 ‘三争’作表率”实践活动为抓手,持续强化党建引领,聚焦落实财政改革重大战略部署,将绩效理念与方法深度嵌入预算管理各环节,着力打造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的全过程
近日,南平市财政局联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党建聚合力 绩效共提升 文化共传承”主题党日活动,在福建省建盏(黑釉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双方面对面座谈交流预算绩效管理、财会监督等工作,并对部门绩效评价提出建议。
今年以来,市财政局党组以“深学廖俊波 ‘三争’作表率”实践活动为抓手,持续强化党建引领,聚焦落实财政改革重大战略部署,将绩效理念与方法深度嵌入预算管理各环节,着力打造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我们在印发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创新建立了‘1+N’制度体系,并按‘一个部门一套指标库’的思路,开展分行业、分领域绩效指标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绩效管理功能建设,构建了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工作机制。”南平财政绩效评价中心主任徐飞飞介绍,根据该工作机制,市财政局在事前做严绩效评估和绩效目标管理,把评估结果作为项目入库、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未编制绩效目标或绩效目标编制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不得安排预算;事中对所有项目和部门整体支出开展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完成程度“双监控”;事后依据“单位自评+财政复核”的评价机制,以“线上+线下”方式开展绩效自评抽查复核,选取重点项目开展财政评价,并将财政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完善政策、改进管理挂钩,强化结果运用。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单依靠财政部门一方的力量,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市财政局绩效管理科科长高碧英表示,为了进一步凝聚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合力,市财政局创新工作方法,坚持协同推进,建立了绩效监督融合机制、财政审计协同机制、市县协同工作机制等,通过多方协同联动,共同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今年以来,市财政局以压实绩效自评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作为财审联动工作重点,加大对绩效自评结果的抽查复核力度,对350个涉及金额5.8亿元的项目结余资金收回情况进行核实,形成倒逼机制,强化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同时,还将绩效自评抽查结果作为市直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了考评体系,进一步拧紧预算绩效管理的“水龙头”,真正让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总体要求,为做好新时代财政管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市财政局党组成员、总会计师、机关党委书记叶瑱表示,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质量引领,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持续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断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进一步助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运行。(汤文娟)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第二届南平市513艺术节开幕
5月6日晚,伴随大型史诗话剧《武则天》在南平大剧院精彩上演,第二届南平市513艺术节隆重开幕。话剧《武则天》剧照(方诗琦 摄)据悉,话剧《武则天》由国家一级演员刘晓庆领衔主演,国家一级导演娄乃鸣与中国著名作家、编剧金海曙倾力加盟,通过舞台艺术描绘大唐盛世的繁华景象、演绎一代女皇的传奇形象。艺术节期间,除开幕演出《武则天》顺昌要闻 | 南平顺昌:举办2023年“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
大武夷新闻网讯 今年6月是第22个全国“安全生产月”。6月16日,顺昌县在洋口镇大爱社区开展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 “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省应急厅政法处三级调研员钟晓惠,顺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蔡荣洋,顺昌副县长范超参加。活动紧扣“安全生产月”主题,通过畲话安全、快板、应急科普、安全知识问答、大合唱、集5月23日,南平这场峰会将引爆全国金融界,一席难求!
欢迎进入即将到来的“南平时间”,5月23日,就在福建南平,2023年第四届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一场全国性的金融领域高规格顶级资管盛会要来了!1、大咖云集峰会围绕“发展高质量绿色资管,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届时全国政协经济委、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保监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日报、中国工行南平分行着眼“1+3+X”助力新市民从“落得住脚”到“扎得下根”纪实
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快递员、用汗水守护城市“颜值”的环卫工人、不惧“烤”验为城市添砖加瓦的建筑工人、怀揣梦想初到社会的大学生....这些在城市忙碌、奋斗的群体正是为城市建设注入新鲜血液的“新市民”。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让约3亿新市民群体“落得住脚”“扎得下根”,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新型城镇化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
点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