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华桥乡:做强专业合作社 筑牢发展压舱石

水吉镇2024-12-17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即日起,中共光泽县委宣传部、光泽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各乡镇制作推出《2024乡镇巡礼》专栏,深入宣传报道2024年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特色亮点,全面展现乡镇改革发展稳定取得的显著成效,生动展示光泽人民不断增

即日起,中共光泽县委宣传部、光泽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各乡镇制作推出《2024乡镇巡礼》专栏,深入宣传报道2024年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特色亮点,全面展现乡镇改革发展稳定取得的显著成效,生动展示光泽人民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天,推出《光泽时讯》2024年9月30日刊发的华桥乡专版《做强专业合作社 筑牢发展压舱石》。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乡镇合作社应运而生。它们以合作共赢为理念,将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市场挑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华桥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合作社正以蓬勃之势,书写着乡村发展的壮丽篇章。做强华桥专业合作社,聚焦林下经济、“三茶”融合、瓜果、蔬菜、荷花鱼虾等各类特色种养产业,盘活全乡闲山闲水闲人等资源。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深入推行科特派制度,为农业产业注入科技力量;鼓励返乡“新农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让合作社成为乡村振兴的“压舱石”。

接下来,华桥乡将围绕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和县委“一区四带”发展格局,立足产业特色、资源优势,持续发挥三个“特色产业”带富作用,持续做优林下经济、充实人才力量、丰富业态发展、抓好特色产业发展等,切实加快产业发展促乡村振兴步伐,把华桥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郊。

华桥乡石壁窟村再生稻基地航拍图。

众心家庭农场:稻鱼共生促效益,

绘就乡村好“丰”景

宁到城里找活,不愿留村种地,这是当下农村青壮年的普遍心态,可在华桥乡增坊村,有三位“90后”却返乡种田,克服困难坚持了下来,还取得了盈利。

光泽县众心家庭农场理事长傅俊兴、对外联络员傅良君、农机维修师邓永财,他们三人是个牢固的“铁三角”组合。今年农场垦荒760亩,流转村民农田760亩,“稻渔”种养100亩,种植常规稻520亩、优质稻240亩。傅俊兴三人对于自身在田野上的丰收图景越来越清晰。

在增坊村,提起傅俊兴三人,村民们都会说他们是村里的能人。三人头脑灵活,各自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傅俊兴在光泽县城有一家装潢店,长年承接家装业务;傅良君搞过养殖,卖过建材,也在县城经营着两家店;邓永财在江西资溪县城开了一家农机销售店,既卖农机又提供维修服务。三人虽然都年轻,但出道早,生意都做得不错。

增坊村众心家庭农场收割稻谷。

2020年正月,傅俊兴与傅良君聊天,说起家乡那么多田地抛荒,觉得很可惜,两人便产生了返乡种地的念头。另外五个朋友得知他们的想法后,要求一起干。虽然七人豪情满怀,但对困难预估不足。流转的300亩抛荒地全部是山垄田,荒田里的灌木长得比人还高,垦复一亩荒地的成本就需1400元左右,再加上大家种田经验不足,别人家的禾苗已返青了,他们还在插秧。

2021年,另四人灰心退股,但傅俊兴、傅良君、邓永财三人却铁了心要继续坚持。他们对各自的工作进行了重新分工,傅俊兴负责农业生产;傅良君社交面广,负责采买及销售;邓永财有技术,负责农机操作及维修。职责明确后,农场各项工作严格按农时推进。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农场卖粮加农机服务盈利10多万元。

为了拓宽创收渠道,今年,傅俊兴三人从村民处转租鱼塘100亩,除了养殖商品成鱼外,还在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科特派的指导下,开始培育稻花鱼苗。

“我们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光泽稻花鱼苗市场需求很大,以往鱼苗都是从顺昌、漳州等地调进,运输途中鱼苗死亡率很高,而增坊地处大山深处,水质良好,非常适合培育稻花鱼苗。同时,我们还向周边发展‘稻渔’种植的乡镇提供鱼苗,向光泽县城和福州的餐馆提供成品稻花鱼。”傅俊兴说。

虽然回乡种地很辛苦,但看到抛荒地变成良田,傅俊兴三人都很欣慰。他们说:“种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政府还从抛荒地垦复、规模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社会服务等方面给予叠加补助,县、乡农技员还定期到现场指导。有了这些优惠政策,我们觉得回村种地前景越来越好。

“一粒稻”邂逅“一条鱼”,乡村振兴离不开广大有知识、有情怀、有理想的青年人才,稻鱼共生系统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画卷变得更加多彩。

专注做好“茶”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白露过后,秋高气爽。华桥乡吴屯村生态茶园里的茶树随风颤动,抽出了新芽,迎来了秋茶采收季。

“今年天气比较干旱,秋茶成熟得晚一些,九月下旬我们才刚开始采摘。”日前,在吴屯村金映茶山,南平市金映茶业家庭农场负责人、吴屯村党总支书记严付强向笔者介绍道。

南平市金映茶业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始建于1990年,创始人严金友先后从事鸡、鸭、鱼、茶叶、橘子等种养产业,都因技术、天气、市场等因素失败,但屡战屡败没有扑灭他的创业梦。“1990年时,我开始种茶,开辟了86亩荒地种上茶树。”严金友说。

“20多年前,还是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到这里调研、视察。”看着眼前的茶园,严金友回忆道,“当时,习近平同志品尝了新做的春茶,还听我讲了几十年的创业故事。习近平同志嘱咐我安心把茶产业做好。临走前,还叮嘱我,‘从此以后,你就不要屡战屡败了,我预祝你屡战屡胜!你不仅要自己致富,还要带领乡亲们致富。’”

金映家庭农场负责人严付强与工人利用采茶机采茶叶。

20多年来,他牢记嘱托,一心一意专注做茶,终于告别“屡战屡败”的历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制茶行家。茶园面积也从最初的86亩发展到现在的1200亩,年产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10万多斤,远销新疆、西藏、内蒙古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年产值1000多万元。

2021年,在华桥乡吴屯村党建引领的带动下,公司跃升发展,通过实践“村企联建”和“党组织+企业+贫困户”的帮扶模式,主动吸纳周边16户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和百余名农户就业,每年为当地农户提供70余万元的家庭收入。

“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加大茶园和茶叶加工厂的投资力度,规范茶叶加工标准,经过扩建和改良,年产茶青40余吨,茶业产量10万余斤,助力吴屯村村财增收达51万元,实现党建携手同心、村企共谋发展、企业反哺农村的良性互动,有力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严付强说。

金映家庭农场还新建了三茶融合体验中心,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传播于一体。来茶山游玩的游客不仅可以在这里体验红茶加工制作的全过程,还可以学习茶的知识文化,交流茶品冲泡技能,大大提高了游客与茶之间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三茶融合体验中心还依托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智慧茶山’平台,为茶叶生产实现智能监控、防御灾害性天气提供了数据支撑。通过那个大屏幕,我们可以时刻关注茶山的健康状态,如风速、雨量、土壤的湿度、病虫害等,这也是茶科技的魅力。”严付强说。

目前,华桥乡正在着力打造一条党建引领“专注做好茶”的乡村振兴之路,吴屯村党总支整合金映、古屯两家茶企开始加快特色生态茶产业发展路子,通过探索“双创双带”帮扶模式,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土专家”“田秀才”帮带作用,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带动周围村民共同致富。

新农家庭农场负责人黄锋在稻田里捡拾田螺。

稻螺共生 助农增收

秋分一过,秋意渐浓,又到一年丰收时节。在华桥乡石壁窟村的稻螺共生种植基地,稻谷飘香,田螺肥美。“今年的田螺产量不错,品质也好。这几天订单多,我们捞好的螺蛳马上就要给客户送去。”石壁窟村新农家庭农场负责人黄锋一边捞着螺蛳,一边笑着说,言语间充满丰收的喜悦。

黄锋是土生土长的石壁窟村人,以前丰收季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起早贪黑辗转各地收粮。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农民进城务工,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黄锋发现,每年在村里能收的粮越来越少。“以前最多的时候每年能收500多吨,后来只有200多吨了。”看着村里人走了,田荒了,粮少了,黄锋心里不是滋味。

2019年,黄锋回村成立石壁窟村新农家庭农场,决定自己种粮,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告诉大家种粮也能增收致富。从最初的20多亩到现在的300多亩,黄锋一步步扩大种植面积,如今已获得可喜的成绩。今年他种植再生稻158亩,优质稻150亩,光是再生稻的纯收益就有12万元,优质稻产值可达15万元。

为了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黄锋因地制宜做好“土”文章, 开始发展特色综合种养产业,探索“稻螺共生”模式,希望实现“一田多收,一水两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是武夷山的一个朋友给了我启发,他们的‘稻螺共生’模式做得非常好,稻生田螺不愁销路,售价还是普通螺蛳的两倍。”黄锋说,“而且田螺繁殖速度很快,基本不需要喂饲料,农民只需按正常流程种养水稻即可,养殖成本低,螺蛳排出的粪便还是天然绿肥,滋养水稻,促进水稻生长。”今年,黄锋的15亩“稻螺共生”田地,优质稻亩产量预计1300斤,每亩产螺蛳近百斤,螺蛳单价可卖15元一斤,水稻加上螺蛳的收益有2500多元,每亩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了“一亩田、百斤螺、千斤粮”的目标。

作为村里再生稻种植的带头人,黄锋今年还带动村里的两名农户种植再生稻。“再生稻我们种的是‘甬优1540’,这个品种果透明,干粒重量重,能达到国标三等粮,每百斤价格比一般的品种高5到7元。而且产量高,再生能力强,村民们试种后效益好,就能吸引更多人尝试。”黄锋说。60多岁的何有光在黄锋的带动下试种了2亩再生稻,看到再生稻的效益,他说明年还要继续种。“种子、肥料这些都不用自己操心,黄锋都给我们提供,对水稻的日常管护他也提供指导。今年我的再生稻双季产量有2300多斤,每亩可以增收400元。”何有光说。

随着家庭农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每年农忙时黄锋最多要雇佣劳动力十多人,年支付劳务工资近15万元;共流转土地280亩,土地流转价格每亩380元,以现金形式支付给村民,为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看到我的探索成果,树立信心,带动更多村民和我一起作农业,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黄锋说。

据悉,华桥乡吴屯村越圳家庭农场种植瓜蒌100多亩,每亩产量可达300多斤,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余万,同时能为周边20余名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增收。图为工人在瓜蒌种植基地培土。

嘉禾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中药材“三产”融合 助力发展乡村振兴

日前,在华桥乡园岱村中药材“三产”融合发展基地,工人们正忙着刨挖、抖土、搬运、装袋,将黄精送往新建的厂房进行加工。

2016年初,杨水明在华桥乡园岱村成立光泽县嘉禾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拥有社员50人,主要从事林下中药材、瓜果等项目的种植与经营。经多年发展,合作社已累计种植七叶一枝花、多花黄精、木通果、淫羊藿等林下中药材1100余亩。

2022年,合作社打造中药材科普基地,向大众展示全乡中药材种植的丰厚成果和悠久历史,科普黄精从播种到加工全流程,示范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并于2023年5月成立党支部,积极探索“支部领办合作社+基地+农户”机制,联合铁关、大禾山、吴屯、官屯4个村探索以强带弱、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实施路径,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30余户农户种植黄精、七叶一枝花等林下中药材1700余亩,带动农户增收700万元,各村每年村财增收5000元。

省农科院科特派苏海兰到嘉禾种植专业合作社指导杨水明种植中草药材。

近年来,华桥乡坚持“边实践边培养”,每年组织合作社骨干、种植户赴浙江、江西考察,学习育种、制种、加工等方面先进经验,提升中药材种植产业质效,培育了一批优秀乡土人才。其中,2019年杨水明被省林业局评为“省级林业乡土专家”、“市级优秀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苏海兰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和帮助。在她的指导下,基地的黄精、七叶一枝花长势很好,第一批采收后,黄精卖了20多万,七叶一枝花卖了30多万。”杨水明说。

想要做大做强合作社,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是长久之计。今年,杨水明与种植大户黄国良创立福建财旺中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建设中药材加工厂房,共同打造中药材“三产”融合发展基地,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加工厂设有初加工生产线5条,新建低温仓储冷库350m³以及种质资源圃,主要进行黄精粗加工和黄精代用茶生产,预计投产后每年可加工黄精30吨,加工后的黄精、七叶一枝花效益预计是之前直接售卖鲜品的3倍。

据悉,园岱村党支部投入了150万建设加工厂,公司将以每年上缴村财的形式给园岱村分红,持续20年。如今,合作社每年支付的村民劳务工资达60余万,带动园岱村5个小组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加工厂投产后,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有了加工厂才能实现种植、加工、销售相融合,推动了林业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提升我们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带动村民、村财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杨水明说。

下一步,合作社将致力于带动全乡区域中药材产业发展,形成龙头示范点,为新企业提供学习模板,从而为中药材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即日起,中共光泽县委宣传部、光泽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各乡镇制作推出《2024乡镇巡礼》专栏,深入宣传报道2024年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特色亮点,全面展现乡镇改革发展稳定取得的显著成效,生动展示光泽人民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天,推出《光泽时讯》2024年9月30日刊发的华桥乡专版《做强专业合作社 筑牢发展压舱石》。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乡镇合作社应运而生。它们以合作共赢为理念,将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市场挑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华桥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合作社正以蓬勃之势,书写着乡村发展的壮丽篇章。做强华桥专业合作社,聚焦林下经济、“三茶”融合、瓜果、蔬菜、荷花鱼虾等各类特色种养产业,盘活全乡闲山闲水闲人等资源。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深入推行科特派制度,为农业产业注入科技力量;鼓励返乡“新农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让合作社成为乡村振兴的“压舱石”。

接下来,华桥乡将围绕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和县委“一区四带”发展格局,立足产业特色、资源优势,持续发挥三个“特色产业”带富作用,持续做优林下经济、充实人才力量、丰富业态发展、抓好特色产业发展等,切实加快产业发展促乡村振兴步伐,把华桥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郊。

华桥乡石壁窟村再生稻基地航拍图。

众心家庭农场:稻鱼共生促效益,

绘就乡村好“丰”景

宁到城里找活,不愿留村种地,这是当下农村青壮年的普遍心态,可在华桥乡增坊村,有三位“90后”却返乡种田,克服困难坚持了下来,还取得了盈利。

光泽县众心家庭农场理事长傅俊兴、对外联络员傅良君、农机维修师邓永财,他们三人是个牢固的“铁三角”组合。今年农场垦荒760亩,流转村民农田760亩,“稻渔”种养100亩,种植常规稻520亩、优质稻240亩。傅俊兴三人对于自身在田野上的丰收图景越来越清晰。

在增坊村,提起傅俊兴三人,村民们都会说他们是村里的能人。三人头脑灵活,各自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傅俊兴在光泽县城有一家装潢店,长年承接家装业务;傅良君搞过养殖,卖过建材,也在县城经营着两家店;邓永财在江西资溪县城开了一家农机销售店,既卖农机又提供维修服务。三人虽然都年轻,但出道早,生意都做得不错。

增坊村众心家庭农场收割稻谷。

2020年正月,傅俊兴与傅良君聊天,说起家乡那么多田地抛荒,觉得很可惜,两人便产生了返乡种地的念头。另外五个朋友得知他们的想法后,要求一起干。虽然七人豪情满怀,但对困难预估不足。流转的300亩抛荒地全部是山垄田,荒田里的灌木长得比人还高,垦复一亩荒地的成本就需1400元左右,再加上大家种田经验不足,别人家的禾苗已返青了,他们还在插秧。

2021年,另四人灰心退股,但傅俊兴、傅良君、邓永财三人却铁了心要继续坚持。他们对各自的工作进行了重新分工,傅俊兴负责农业生产;傅良君社交面广,负责采买及销售;邓永财有技术,负责农机操作及维修。职责明确后,农场各项工作严格按农时推进。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农场卖粮加农机服务盈利10多万元。

为了拓宽创收渠道,今年,傅俊兴三人从村民处转租鱼塘100亩,除了养殖商品成鱼外,还在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科特派的指导下,开始培育稻花鱼苗。

“我们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光泽稻花鱼苗市场需求很大,以往鱼苗都是从顺昌、漳州等地调进,运输途中鱼苗死亡率很高,而增坊地处大山深处,水质良好,非常适合培育稻花鱼苗。同时,我们还向周边发展‘稻渔’种植的乡镇提供鱼苗,向光泽县城和福州的餐馆提供成品稻花鱼。”傅俊兴说。

虽然回乡种地很辛苦,但看到抛荒地变成良田,傅俊兴三人都很欣慰。他们说:“种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政府还从抛荒地垦复、规模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社会服务等方面给予叠加补助,县、乡农技员还定期到现场指导。有了这些优惠政策,我们觉得回村种地前景越来越好。

“一粒稻”邂逅“一条鱼”,乡村振兴离不开广大有知识、有情怀、有理想的青年人才,稻鱼共生系统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画卷变得更加多彩。

专注做好“茶”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白露过后,秋高气爽。华桥乡吴屯村生态茶园里的茶树随风颤动,抽出了新芽,迎来了秋茶采收季。

“今年天气比较干旱,秋茶成熟得晚一些,九月下旬我们才刚开始采摘。”日前,在吴屯村金映茶山,南平市金映茶业家庭农场负责人、吴屯村党总支书记严付强向笔者介绍道。

南平市金映茶业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始建于1990年,创始人严金友先后从事鸡、鸭、鱼、茶叶、橘子等种养产业,都因技术、天气、市场等因素失败,但屡战屡败没有扑灭他的创业梦。“1990年时,我开始种茶,开辟了86亩荒地种上茶树。”严金友说。

“20多年前,还是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到这里调研、视察。”看着眼前的茶园,严金友回忆道,“当时,习近平同志品尝了新做的春茶,还听我讲了几十年的创业故事。习近平同志嘱咐我安心把茶产业做好。临走前,还叮嘱我,‘从此以后,你就不要屡战屡败了,我预祝你屡战屡胜!你不仅要自己致富,还要带领乡亲们致富。’”

金映家庭农场负责人严付强与工人利用采茶机采茶叶。

20多年来,他牢记嘱托,一心一意专注做茶,终于告别“屡战屡败”的历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制茶行家。茶园面积也从最初的86亩发展到现在的1200亩,年产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10万多斤,远销新疆、西藏、内蒙古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年产值1000多万元。

2021年,在华桥乡吴屯村党建引领的带动下,公司跃升发展,通过实践“村企联建”和“党组织+企业+贫困户”的帮扶模式,主动吸纳周边16户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和百余名农户就业,每年为当地农户提供70余万元的家庭收入。

“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加大茶园和茶叶加工厂的投资力度,规范茶叶加工标准,经过扩建和改良,年产茶青40余吨,茶业产量10万余斤,助力吴屯村村财增收达51万元,实现党建携手同心、村企共谋发展、企业反哺农村的良性互动,有力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严付强说。

金映家庭农场还新建了三茶融合体验中心,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传播于一体。来茶山游玩的游客不仅可以在这里体验红茶加工制作的全过程,还可以学习茶的知识文化,交流茶品冲泡技能,大大提高了游客与茶之间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三茶融合体验中心还依托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智慧茶山’平台,为茶叶生产实现智能监控、防御灾害性天气提供了数据支撑。通过那个大屏幕,我们可以时刻关注茶山的健康状态,如风速、雨量、土壤的湿度、病虫害等,这也是茶科技的魅力。”严付强说。

目前,华桥乡正在着力打造一条党建引领“专注做好茶”的乡村振兴之路,吴屯村党总支整合金映、古屯两家茶企开始加快特色生态茶产业发展路子,通过探索“双创双带”帮扶模式,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土专家”“田秀才”帮带作用,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带动周围村民共同致富。

新农家庭农场负责人黄锋在稻田里捡拾田螺。

稻螺共生 助农增收

秋分一过,秋意渐浓,又到一年丰收时节。在华桥乡石壁窟村的稻螺共生种植基地,稻谷飘香,田螺肥美。“今年的田螺产量不错,品质也好。这几天订单多,我们捞好的螺蛳马上就要给客户送去。”石壁窟村新农家庭农场负责人黄锋一边捞着螺蛳,一边笑着说,言语间充满丰收的喜悦。

黄锋是土生土长的石壁窟村人,以前丰收季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起早贪黑辗转各地收粮。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农民进城务工,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黄锋发现,每年在村里能收的粮越来越少。“以前最多的时候每年能收500多吨,后来只有200多吨了。”看着村里人走了,田荒了,粮少了,黄锋心里不是滋味。

2019年,黄锋回村成立石壁窟村新农家庭农场,决定自己种粮,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告诉大家种粮也能增收致富。从最初的20多亩到现在的300多亩,黄锋一步步扩大种植面积,如今已获得可喜的成绩。今年他种植再生稻158亩,优质稻150亩,光是再生稻的纯收益就有12万元,优质稻产值可达15万元。

为了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黄锋因地制宜做好“土”文章, 开始发展特色综合种养产业,探索“稻螺共生”模式,希望实现“一田多收,一水两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是武夷山的一个朋友给了我启发,他们的‘稻螺共生’模式做得非常好,稻生田螺不愁销路,售价还是普通螺蛳的两倍。”黄锋说,“而且田螺繁殖速度很快,基本不需要喂饲料,农民只需按正常流程种养水稻即可,养殖成本低,螺蛳排出的粪便还是天然绿肥,滋养水稻,促进水稻生长。”今年,黄锋的15亩“稻螺共生”田地,优质稻亩产量预计1300斤,每亩产螺蛳近百斤,螺蛳单价可卖15元一斤,水稻加上螺蛳的收益有2500多元,每亩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了“一亩田、百斤螺、千斤粮”的目标。

作为村里再生稻种植的带头人,黄锋今年还带动村里的两名农户种植再生稻。“再生稻我们种的是‘甬优1540’,这个品种果透明,干粒重量重,能达到国标三等粮,每百斤价格比一般的品种高5到7元。而且产量高,再生能力强,村民们试种后效益好,就能吸引更多人尝试。”黄锋说。60多岁的何有光在黄锋的带动下试种了2亩再生稻,看到再生稻的效益,他说明年还要继续种。“种子、肥料这些都不用自己操心,黄锋都给我们提供,对水稻的日常管护他也提供指导。今年我的再生稻双季产量有2300多斤,每亩可以增收400元。”何有光说。

随着家庭农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每年农忙时黄锋最多要雇佣劳动力十多人,年支付劳务工资近15万元;共流转土地280亩,土地流转价格每亩380元,以现金形式支付给村民,为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看到我的探索成果,树立信心,带动更多村民和我一起作农业,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黄锋说。

据悉,华桥乡吴屯村越圳家庭农场种植瓜蒌100多亩,每亩产量可达300多斤,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余万,同时能为周边20余名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增收。图为工人在瓜蒌种植基地培土。

嘉禾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中药材“三产”融合 助力发展乡村振兴

日前,在华桥乡园岱村中药材“三产”融合发展基地,工人们正忙着刨挖、抖土、搬运、装袋,将黄精送往新建的厂房进行加工。

2016年初,杨水明在华桥乡园岱村成立光泽县嘉禾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拥有社员50人,主要从事林下中药材、瓜果等项目的种植与经营。经多年发展,合作社已累计种植七叶一枝花、多花黄精、木通果、淫羊藿等林下中药材1100余亩。

2022年,合作社打造中药材科普基地,向大众展示全乡中药材种植的丰厚成果和悠久历史,科普黄精从播种到加工全流程,示范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并于2023年5月成立党支部,积极探索“支部领办合作社+基地+农户”机制,联合铁关、大禾山、吴屯、官屯4个村探索以强带弱、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实施路径,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30余户农户种植黄精、七叶一枝花等林下中药材1700余亩,带动农户增收700万元,各村每年村财增收5000元。

省农科院科特派苏海兰到嘉禾种植专业合作社指导杨水明种植中草药材。

近年来,华桥乡坚持“边实践边培养”,每年组织合作社骨干、种植户赴浙江、江西考察,学习育种、制种、加工等方面先进经验,提升中药材种植产业质效,培育了一批优秀乡土人才。其中,2019年杨水明被省林业局评为“省级林业乡土专家”、“市级优秀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苏海兰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和帮助。在她的指导下,基地的黄精、七叶一枝花长势很好,第一批采收后,黄精卖了20多万,七叶一枝花卖了30多万。”杨水明说。

想要做大做强合作社,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是长久之计。今年,杨水明与种植大户黄国良创立福建财旺中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建设中药材加工厂房,共同打造中药材“三产”融合发展基地,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加工厂设有初加工生产线5条,新建低温仓储冷库350m³以及种质资源圃,主要进行黄精粗加工和黄精代用茶生产,预计投产后每年可加工黄精30吨,加工后的黄精、七叶一枝花效益预计是之前直接售卖鲜品的3倍。

据悉,园岱村党支部投入了150万建设加工厂,公司将以每年上缴村财的形式给园岱村分红,持续20年。如今,合作社每年支付的村民劳务工资达60余万,带动园岱村5个小组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加工厂投产后,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有了加工厂才能实现种植、加工、销售相融合,推动了林业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提升我们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带动村民、村财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杨水明说。

下一步,合作社将致力于带动全乡区域中药材产业发展,形成龙头示范点,为新企业提供学习模板,从而为中药材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