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话说顺昌丨古代元坑的书院文化(下)

水吉镇2025-07-23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 古代元坑的书院文化(下)(余钟纯)(接上文)四、明清时期元坑的书院星罗棋布明朝福州口岸开通,元坑丰富的物产通过水运抵达福州,再利用在全国各地为官的同乡及其定居在外的后裔关系,把生意做到上海、南京、苏杭、汉口、武昌……造就出一大批商贾富翁。元坑的官员和富商竞相在家乡办学。在原有的演山书院、苍山书院、晦翁书斋、槎溪书斋、廖坑书斋之外,又兴办起了蔡氏九贤书院、邓氏双秀书院、饶氏书院、谟武游氏学府、连氏

古代元坑的书院文化(下)

(余钟纯)

(接上文)

四、明清时期元坑的书院星罗棋布

明朝福州口岸开通,元坑丰富的物产通过水运抵达福州,再利用在全国各地为官的同乡及其定居在外的后裔关系,把生意做到上海、南京、苏杭、汉口、武昌……造就出一大批商贾富翁。

元坑的官员和富商竞相在家乡办学。在原有的演山书院、苍山书院、晦翁书斋、槎溪书斋、廖坑书斋之外,又兴办起了蔡氏九贤书院、邓氏双秀书院、饶氏书院、谟武游氏学府、连氏学府、余氏学府、杨家书斋、九村的上书斋与下书斋、东郊的大书斋与小书斋、山堂书斋、曲村的张家书斋与潘桂书斋、福峰的肖氏书斋、圣姑书斋、秀水的吴厝书斋、张氏书斋、小筑书斋、光济山书斋、蛟溪的冯家书斋、余家坪书斋、槎溪的大书楼……此时,元坑的书院、书斋、学府真可谓星罗棋布。

五、书院文化使元坑成为科举重镇

1.元坑人办学早,所以早出人才。

2.元坑的书院教师好,所以出好人才。

3.元坑的书院、学府、书斋多,所以多出人才。

4.元坑各书院书斋方针明确,学子学有目标,所以快出人才。

如:九贤书院的教育方针是“翼圣”二字,其含义有两层:第一层,“本书院要培养圣贤之人的左膀右臂”,即“培养辅佐圣贤的人”。“翼”是禽类的翅膀,有孵育之意,即培育后代。培育怎样的后代呢?培育圣贤之人。因此第二层意思是:“本书院要培养圣贤之人”,比第一层更进了一步。在此方针指引下,九贤书院培养出秀才34人,贡生65人,举人2人,七品以上官员18人。

如:秀水吴厝书斋的教育方针,是在墙上雕刻“琴、棋、书、画”四幅砖雕。这体现了古代学子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这个书斋在明代出进士吴嵩,清代出进士吴建舆,出举人吴三让、吴撰,贡生38人,秀才50人,七品以上官员16人。

如:东郊三大栋书斋的教育方针,是两条木雕的“鳌鱼”。其寓意是要求学子勤奋读书,将来中状元能“独占鳌头”。这座六间房舍的家庭书斋,虽未出状元,但出了两名四品官,一名武魁(武举人),可见这两条鳌鱼的教育方针起到了显著的激励作用。

如:谟武杨承阶家门口的两条鳌鱼雕刻得与众不同。他家设有家庭书斋,其父特意请人将鳌鱼的鱼鳞刻成花朵状,并编了一句顺口溜:“鳌鱼鳞开花,考不上状元也要中探花。”要求子弟只要见到这鳌鱼就要想到这句顺口溜。后来杨承阶中了岁进士(即岁贡),官居中书舍人。

5.元坑的书院多数既习文又练武,出了不少武科人才。

如:光济山书斋为使学子学文之余又可练武,州同陈其柳特地修建了一个占地40亩的跑马场。后来其孙陈瑚考上武举,终官兵部职方司官员。张显荣在张厝书斋既学文又练武,文韬武略兼备,康熙十三年被授予八台总兵(二品武官)。小筑书斋既教文又习武,还教学子如何用兵布阵,练习十八般兵器。张氏书斋、叶氏书斋、肖氏书斋等均采用此类教学模式。因此,清末元坑的书院培养出大批武科人才,计有武生(武秀才)64人,武举人6人,军功官员50多人。。

据统计,元坑书院共培养出秀才415名,贡生758名,举人52人,进士69人。其中状元1人(吴特);榜眼1人(吴应回);探花1人(吴君馔);会元1人(吴德卿);解元5人(吴君称、吴简思、吴藏用、吴天民、叶芳澍);贡元1人(叶长青)。

元坑书院共培养出七品以上官员440多人。其中包括:武威王廖德明;上柱国公吴珮;工部尚书廖刚;吏部尚书廖伯宪、吴祉、吴武陵、吴渐昌;巡抚张常乾;光禄大夫吴仲辅、邓元锡;王宫教授吴仲潜、吴仲添、吴衡章;东宫侍书叶长芷;总兵张显荣、叶长菁;参将陈仁圭、张瑞薇;游击叶长福、陈佳瑞;马步都尉廖旺;驸马都尉廖天佑。他们都是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

到过元坑的许多专家都说:书院文化使元坑成为藏龙卧虎之地,书院文化使元坑成为闽北乃至福建的理学名镇、科举重镇。

(完结)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