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建瓯,一座被“竹”眷顾的城市

水吉镇2023-11-06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建瓯,一座被“竹”眷顾的城市2023-11-06 17:36:10 游桂花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潘征翔 在闽之北有一座小城,名叫建瓯。小城坐落在山间盆地,从百度百科上看,这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因为朱熹曾在这里生活过的缘故,人们总喜欢津津乐道称誉这里为“千年建州 理学名城”。如果翻开地图,你会发现建瓯是江浙入闽咽喉要地,交通极为便捷,无论是高铁还是高速,都四通八达。

在闽之北有一座小城,名叫建瓯。

小城坐落在山间盆地,从百度百科上看,这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因为朱熹曾在这里生活过的缘故,人们总喜欢津津乐道称誉这里为“千年建州 理学名城”。

如果翻开地图,你会发现建瓯是江浙入闽咽喉要地,交通极为便捷,无论是高铁还是高速,都四通八达。京台高速、长深高速、合福高铁、峰福铁路、衢宁铁路从这里贯穿而过。

建溪和松溪绕城环抱,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个三江口。

生活在这座城,如同淡淡清欢的艮泉井,有她自己的流向与姿态;波澜不惊却又向往壮阔辽远的生活;涓涓细流却又渴望积水成渊的气魄。

或许,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记忆点,或是一个季节,或是一种食物,或是一位名人,或是一座建筑,只要说到它你就会联想到这座城市。

于我而言,这是一座简单却又温情的城市,一座不算高的云际山,一瓶承千年文化的福矛酒,一座古朴自然的东岳庙,一杯烹茗怡心的北苑茶,一碗味淳情浓的豆浆粉。它没有长满青苔的青石板路,也看不到戴望舒笔下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就连下雨时也无法媲及那江南杏花烟雨的朦胧之美。然而,一朵花有一朵花的姿态,一座城有一座城的风情。

这座城,不管是她的“千年历史”,还是“朱子理学”都盛名在外。据说:历代出过千名进士、1名状元,遥在秦汉,便有无诸和童毅在这里创城,是闽北最早设置的三县之一,拥居闽江上游“核心”地位。相当长时期里,一直是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这一次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带大家看看建瓯,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我想称这里为——竹子之城。

在这座城市中,工业相对是薄弱的,一瓶“福矛”酒,算是为数不多产业中的佼佼者。一杯北苑茶,撑起了另一条致富路。

但,比起一瓶酒,一片叶,毛竹和笋更像是这个城市的经济命脉,成为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是一个被“竹”眷顾的城市。竹林面积一百多万亩,年产竹材四千余万根、鲜笋三十多万吨,均居全国县市之首。无论在城市边缘的竹林,还是延伸在群山之外的竹海,逶迤的群山到处绿波叠起,嫩绿、翠绿、黛绿,层层推进,相互拥挤着漫过山峦。一阵山风掠过,那碧绿的竹海波澜,像丝绸一样柔和,微荡着涟漪,像极了竹涛滚滚的海洋,翻腾在城市和乡村之间。

小时候,在农村,物资匮乏,村里人用竹子做过水瓢、做过米罐、做过扁担、火钳和吹火筒。当时有很多浙江温州一带的篾匠,师傅带徒弟来到建瓯编织竹篾,像箩筐、撮箕、筲箕、竹篓、斗笠、竹篮、竹椅等。篾匠们的一把竹刀仿佛长了眼睛,破篾时,根本不用眼睛看手指头,薄如蝉翼的竹片就连绵不断地涌出,犹如吐丝的春蚕缓缓流淌着惊涛骇浪,那一青一白的两条竹篾就像翻飞的彩蝶,缠绕成春天里最柔软的新柳。

在那朴素的年代,竹的影子无处不在,竹子编的生活用具家家都有,或方或圆,或扁或平,有的挂在墙上,有的搁在灶上,有的吊在梁上,有的靠在墙角,就像随处可见的土疙瘩,连扫地用的扫帚也是用竹枝扎成的。

都说流年似水,走着走着,有些东西就遗漏在了身后。

改革的大潮涌来,生存结构发生了变化,当年的温州师父都回老家去“赚大钱”了。大多数竹器也已被塑料制品或其它用具所替代,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笋,却在这时冒出了尖。

我说笋这时冒尖的意思不是说以前没笋,而是指笋的经济价值,随着笋价的提升,在这个时候有了一个飞跃。

建瓯,作为一座笋竹城,最不缺的就是笋。一年四季,各个季节都有属于那个季节独有的鲜笋。我所知道的有冬笋、春笋、雷笋、方笋、黄笋、观音笋、苦笋等等。竹笋味美,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享饪多种美味佳食。并且它富含对人类有益的蛋白质、维生素、胡萝卜素、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等各种营养物质,天然低脂、低热量,是一种优良的保健蔬菜。

其中,毛竹笋的家族最为庞大。毛竹笋中,又以冬笋最佳。

冬笋不生在地面,冬天是藏在泥土里的。在万物萧条的季节,地面上大多数的植物都枯萎了,而毛竹蛰伏在深厚土层中的腋芽,恰如一个酣睡的小宝宝,吮吸着温暖的地气,挺着胖嘟嘟的身子,披着金黄色带有绒毛的笋箨,躲藏在地底下一声不响,慢慢发育成外形憨厚壮实的冬笋。挖冬笋,是个技术活。村里人,或循着竹鞭,一路跟踪下去,找到深藏的冬笋。或观察土壤中的罅隙和裂痕,根据依稀可辨的痕迹,判断竹笋生长的大致方位,找到冬笋的确切位置。

到了春季,在泥土里孕育了五个月的冬笋,从地下和石缝中探出头来成了人们口中的春笋,胖嘟嘟,羞羞答答。勤劳的建瓯人,把毛竹笋从山里挖回家,剥壳,去根,洗干净,后生火烧一锅水,把笋装进水里煮,煮熟后捞出来破开,用石头和木板压平,放置于炭火上烘烤,晾晒成笋干。因为是炭火烘烤,会有一股子烟火味残留于它们的身上,这就成了人们常说的烟笋干。笋干好吃是毋庸置疑的,泡两三天左右,放锅里煮软后切成丝,放点猪肉一起炒,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还有一种白笋干,制作工艺和烟笋干不一样,先将榨围排好,然后把煮熟后放凉透的笋装入,盖上盖板枕木,再压上榨梁,进行压榨。压榨时逐步加压。待到五六月取出晒干便是白笋干。

每年从冬到春,毛竹笋出炉的季节,南来北往的笋商便一扎接一扎的来收购,然后,大卡车大卡车的销往全国各地。

许多的笋制品厂也应运而生,把笋的各个部位分开,制成不同的品种,像玉兰片、手剥笋、酸辣笋丝等等。

而,另一些嗅觉灵敏的建瓯人,开始办起了竹制品加工厂。毛竹被加工成用于制作筷子、棉签棒、竹凉席、竹地板等各类竹产品的半成品。

各乡镇多如繁星的竹制品加工厂,为这一方被“竹子”眷顾的人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竹产品机械化生产工艺的普及,竹产业也由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原竹及竹制品遍销全国。从日用品、竹工艺品,再到各类文创艺术品,竹子的环保“化身”像多年前竹篾编织的竹器一样,又一次渗透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竹代塑”的发展理念,更是为小竹子插上科技的翅膀,延伸出无限光明与希望来。

前不久,在建瓯召开的“首届武夷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上,专家们为建瓯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现场嘉宾说:竹子不但可以加工,竹林还可以搞旅游。电影《卧虎藏龙》、《夜宴》里竹林打斗的经典片段,那片空灵的竹海让多少人魂牵梦萦!但我国景区千万个,你如何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这就需要智慧,需要挖掘地方文化,把地方文化融合进去。传统文化中的“后羿射月”“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这些是真的吗?肯定不是。这是人们在当时生产生活环境下,创作出来的。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地方的文化特点创作自己的故事,千百年后,也许我们创作的故事就成了和“后羿射月”“女娲补天”一样的民间故事。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撑,更离不开文化资源的滋养。

理学,记忆着这座城市的史脉与传衍;贡茶,展示着这座城市的宽广与深厚;竹子,彰显着这座城市的个性和气质。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竹子倾注了无限情怀。竹子不仅直接参与了中国文化的创造,在书籍诞生的前夜,竹简更是支撑了华夏文明的大部分记忆。在华夏文明的演进历程中,竹子不仅仅是生产和生活诸多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用具,而且还渗透到了文化、艺术、论理等领域,并承传着中华民族的人格思想和审美情愫!因为喜欢竹,文人墨客把自己的雅趣和情怀寄托在竹子身上,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和竹画。苏东坡的《竹石》诗,郑板桥的佳句,文同的墨竹,这些佳句诗词、名家名画,丰富和推动着中国的竹文化。

建瓯,这是一个被“竹”眷顾的城市。竹子遍布全境,它们脚踩峰峰岭岭、沟沟壑壑、甚至是石隙岩缝,在那陡峭的山坡上,在那弯弯曲曲的道路边,在那奔流不息的溪河两岸,密密匝匝葳葳蕤蕤,植根于一片片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壤,粗壮如柱修长笔直的竹竿,向上而不旁逸斜出地生长。

建瓯人的品格,不也正向像那不屈的竹子吗?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巷,一串串驳杂斑斓的历史,无不凝结着前人的心血与汗水,承载着先贤的执着与期盼,昭示着后人的承传与超越。

回望,建瓯与时代同行的发展轨迹;感受千年古城的历史沧桑;让我们聆听,珍藏在岁月深处的建瓯竹文化故事……回眸历史进程,是期待,更是拓进。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