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知底定策 珍视善用 ——南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摸清“家底”

水吉镇2024-06-27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近年来,南平市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摸清“家底”工作中,针对朱子文化、闽越文化、建盏建本文化等南平特色文化遗产,做好顶层设计,系统普查梳理,科学发掘保护,借势借智借力,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让闽北大地文明之光持续绽放、永续发展。科学发掘,生动再现“闽人智慧”走进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规模宏大的城墙、宫殿等遗迹,长达2米的空心砖、先进的地下陶水管等文物,2000多年前高度发

近年来,南平市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摸清“家底”工作中,针对朱子文化、闽越文化、建盏建本文化等南平特色文化遗产,做好顶层设计,系统普查梳理,科学发掘保护,借势借智借力,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让闽北大地文明之光持续绽放、永续发展。

科学发掘,生动再现“闽人智慧”

走进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规模宏大的城墙、宫殿等遗迹,长达2米的空心砖、先进的地下陶水管等文物,2000多年前高度发达的闽越文明一览无余。

1958年,城村汉城遗址在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经过60多年的考古勘探与重点发掘,已经证实城村汉城是闽越国时期的一座王城。考古专家称之为“江南汉代考古第一城”,认为城村汉城代表了闽越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1999年,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现场考察评估专家到城村汉城遗址实地考察后,深为闽越文明折服,给予了高度评价,城村汉城遗址为武夷山当年成功跻身“双世遗”作出了重大贡献。

“城村汉城遗址的发现,表明了闽越文明是闽江上游古文化与周邻地区古文化在互相借鉴、融合基础上发展并开创地区文明新阶段的典型模式,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共融共生共发展的生动案例。”福建博物院副院长、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楼建龙表示。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考古发掘,可以追根溯源,烛照文明进程,坚定文化自信。

由于福建地处东南、远离中原,过去史学界一度认为“福建先秦无史,属蛮夷之地”。2005年,福建博物院等部门在浦城县管九村抢救性发掘了距今4500年到2500年的30多座土墩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瓷器等文物,证明了福建在夏商、西周至春秋阶段曾有过繁盛的青铜文明,把福建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浦城县牛鼻山遗址发掘出土了两粒距今5300年至4800年的碳化粳稻种子,将闽北地区及闽浙赣三省交界地区水稻种植的历史在原基础上向前推进了1500年;光泽县何家潭遗址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墓葬、灰坑、灰沟、烧土堆以及柱洞等遗迹,作为“福建地区史前文化融入中原文明进程”的重点研究项目,被列入“考古中国”项目……

在手铲下、在毛刷中,一项项文明探源考古项目在闽北大地上勾勒先人活动足迹,生动再现“闽人智慧”,为福建文化多元、包容、开放,八闽大地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强化保护,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朱熹在闽北“琴书五十载”,留下了丰厚的朱子文化遗存,这是历史留给南平的宝贵财富。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朱子文化遗存面临着相当严重的人为破坏和自然威胁,很多遗存由于不属于文物或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缺乏法律支撑和政策保障,保护情况更是令人担忧。

2015年,南平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便将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制定瞄准全市140多处朱子文化遗存,以强有力的保护,持续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

2017年9月1日,南平市地方“首法”——《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此后,在法律的护航下,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保护工作成效明显:第一批69处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名录公布,武夷山市对兴贤书院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修缮,建阳区加强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朱熹墓的保护,建瓯市启动朱文公祠、五经博士府修缮修复项目……

像保护朱子文化遗存一样,近年来,南平市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

组织保障进一步完善。《南平市革命旧址保护利用条例》《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南平市文物安全工作十条措施》等法规和制度相继出台,强调各级党委政府文物保护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保护格局。

各方责任进一步压实。全市10个县(市、区)均建立文物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乡镇(街道)行政主官文物移交制度,构建起具有南平特色的文物保护制度体系;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市委工作考评,每季度对县(市、区)考评打分,各县(市、区)也将乡镇(街道)文物安全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以考评推动文物安全工作落实落细。

基础工作进一步推进。市县两级财政均将文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年均投入超过800万元;全市10个县(市、区)均设立文物保护中心;全面推广文物安全工作“一网一平台”“一保一档案”等“十个一”举措;搭建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平台,建立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759个非遗代表性项目、1569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录体系;在武夷山市探索试点“文物保险+服务”模式。

借势借智,形成保护传承合力

5月28日至31日,2024年度南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在浦城县开班,标志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在南平进入实质性开展阶段。

摸清“家底”,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首要前提。全国性文物普查无疑是摸清南平市文物资源“家底”、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系统做好保护工作的一次有利契机。

这方面,南平充分尝到过“甜头”。2012年,南平市高质量完成为期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这次普查中,南平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920处,其中新发现2531处、复查1389处。与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相比,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增长了1.82倍。南平市还利用第三次普查成果,将全市632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绘制成《南平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更加直观、清晰地指导各项工作开展。

此外,南平市还充分借助各方力量,借势发展、借智作为,着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标杆。

如何进一步提升朱子文化影响力?南平市加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合作,连续举办两届考亭论坛,推动国际儒学联合会朱子研修基地设立,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宽朱子文化传承发展平台,推出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持续扩大了朱子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基层文保力量薄弱如何破解?光泽县加大与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力度,在鸾凤乡设立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光泽基地,进一步推进光泽县考古文化资源的挖掘阐释,促进光泽地区考古事业与文旅事业的融合发展;浦城县博物馆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开展合作,计划通过科技分析、对比分析、调查勘探、认知研究等方法手段,对浦城青白瓷文物进行探源,发掘浦城青白瓷历史文化价值,为文物的科技鉴别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文物保护和当地青白瓷产业发展。(来源:《海峡通讯》2024年第12期 | 6月下)

记者手记

“家底”清  方向明

“家底”清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首要条件。“摸清家底”才能精准施策,“如数家珍”才能更好利用。

闽北大地素有“闽邦邹鲁”“道南理窟”之美誉,城乡遍布的古村落、古书院、古廊桥等无不镌刻着岁月流转的沧桑印迹,博物馆里珍藏的青铜器、陶器瓷器、建盏建本等无不闪耀着“闽人智慧”的璀璨光芒。这些“真宝贝”记录过去、映照当下、启迪未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传承好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平市在摸清文化遗产“家底”中,因地制宜、守正创新,既积极发挥主动性,研究出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系列措施,探索“文物保险+服务”等新模式,又广泛借助外部力量,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合作,成功推动朱子文化、闽越文化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闪耀的光芒。

新时代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把握机遇、履职尽责、奋发有为,全面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进步,奋力谱写新时代福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新篇章。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