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盏 > 建盏烧制建盏烧制
建盏釉泪的形成原理,知道的人并不多
简介釉泪形成原理: 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建盏采用正烧,受重力影响,导致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
水吉有一个古老传说,釉泪有情,是一个古时窑工青梅竹马的爱人离别的眼泪滴入窑内凝结而成,代表着思念和爱慕。
釉泪形成原理:
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建盏采用正烧,受重力影响,导致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建盏施半釉,施釉圈釉水厚到一定程度会往下落,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当釉泪垂而不落时,形成特有的个性美,当釉水落下过于盏底,沾到窑上,影响美观,则视为瑕疵。盏友们都醉于建盏的釉泪美,苦寻有釉泪的美盏。
一颗完美釉泪的产生大抵要满足几个条件:
窑内温度是否足够,一般需要1250度以上才能使釉水顺畅流动。釉水施用的分量是否恰当,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釉泪的形成;过少,在高温之下,容易形成侧釉的问题,过多则容易粘底。
釉泪,显示了建盏特有的厚釉及其流动感,同时泪滴里集中显现了黑釉及其中晶体的美感,这是建盏之美。但是釉过厚过多,就会粘底,所以不粘底的釉泪是美感,也显示了施釉手艺高超,这也是许多资深盏友为何喜欢釉泪的原因。而一些玩盏还不够深入的盏友,对于釉泪并不太了解,往往认为釉泪是一种瑕疵,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误解。
釉泪的存在,是建盏的特点之一,更是一种美感,一种工艺的体现,并不是瑕疵,反而是一只具有优质斑纹并具有釉泪的建盏,更具有收藏和把玩价值。
建窑普遍采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且釉层普遍较厚,釉汁肥润。
外壁往往施半釉,以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但还是有余釉在高温易于流动,故有挂釉现象,这种现象在老盏中更加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其实也不难发现,老盏的釉水普遍较厚,后期上釉工艺比较粗糙,有些上釉规整,有些上釉只有一半,或者都将包底。
更加不可控制的是柴窑温度的控制,往往龙窑温度过高,窑内氛围剧烈,更加容易形成釉泪,这也是老盏为何普遍存在盏底包底,或者挂釉的现象。
物有泪皆有感情,有一种泪叫“釉泪”,有名字,有生命,经历千度高温,在不见天日的窑中锻造,烈火出身,留下的一滴是它涅磐的泪。釉泪,承载的是陶匠们的汗水与努力。釉泪,更是承载着建盏对窑炉思念和情义。
建盏为什么会“流泪”,世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建盏,有人猜测是因为每一只建盏都是孤品,或许他因为孤单而流泪,或许他因为骄傲而流泪。还有人说这滴泪是建盏匠们的汗水凝结而成。
但是不管哪种说法,这滴似掉非掉、落隐落现的泪都足以打动我们的心,建盏会认为建盏又不是孤单的,在窑炉里涅槃重生时旁边还有许多的盏相互陪伴;烧成后在陶工的展架上依然有同伴陪伴;与有缘人结缘后依然有茶器相伴左右。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建盏烧制有哪些特征?要怎么选择合适的建盏?
建盏斑纹表现变化丰富多端,比如乌金釉以黑色纯净、玻化完美、釉肥厚为上;油滴鹧鸪斑盏的斑纹颗粒需要立体、卵状、有金属感即晶体活跃,排布均匀为佳。 这两类建盏看似寥寥数语,其实在实际烧制当中,每只建盏都极难烧制,一只成品建盏往往都伴随着大量的瑕疵盏,这也是建盏成本高的原因之一。 斑纹作为建盏的核心要素,如果不合建盏的这5种釉色,哪一种最吸引你?
兔毫是建盏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产量也最多。兔毫丝形成的机理与胎釉含铁成分高有极大的关系: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釉受热产生的气泡将融入釉中的铁微粒带至釉面,当温度达1300℃以上时,釉层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溢出釉面,向下垂流。在一段时间的冷却后,金属介质结晶形成了细长似兔毫的条纹。建盏|釉料,自然艺术
先来介绍一下釉的发展史。我们都知道,瓷器是从陶器演变过来的。古代烧窑都是用木材为燃料,在烧制陶器时,树木燃烧后化成的灰落在了陶胚上,与胚体表面的硅酸盐氧化物发生化学作用柴烧建盏的魅力,绝非电烧可比!
虽然在宋代兔毫盏产量极高,但精品也不常有。建窑遗址堆积成山的兔毫残片,也看得出宋代窑工为烧制一只精品,得付出多大的努力。即使在现代工艺如此发达的情况下,要烧出精品兔毫盏也并非易事,而柴烧兔毫盏就是难上加难了。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
点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