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兰林凯:推动闽北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出新出彩

水吉镇2024-09-15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关国家文化安全和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关国家文化安全和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进一步明确了非遗保护工作路径。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阐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功创建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包含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虽然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对比省内部分兄弟地市仍存在一定差距。从非遗项目挖掘保护来说,我市目前拥有世界级非遗1项、国家级非遗7项、省级非遗71项、市级非遗269项,而泉州市拥有世界级非遗6项、国家级非遗36项、省级非遗128项、市级非遗262项;从非遗普及宣传来说,今年春节期间,泉州的非遗民俗踩街活动火爆出圈,整场踩街活动分30个方阵,融入了30项非遗项目,现场观众超30万人,网络话题阅读量超4.5亿次,并登陆央视新闻联播,在大力宣传泉州非遗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南平也拥有很多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民俗活动,但在打造“爆款”非遗活动上还是不足;从非遗转化利用来说,福州打造了上下杭非遗街区(入选全国优秀文化遗产旅游案例),入驻非遗业态近20家,莆田打造兴华府非遗街区(福建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入驻非遗业态近30家,这2个非遗街区将优秀非遗“请进来”,助力旅游业态升级,常态化打造非遗节目展演、非遗项目展示展销、非遗研学体验空间三大板块。而我市探索打造的武夷梦华录非遗街区、建瓯市铁井栏非遗街区只是初具雏形,还需要下大力气提升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为推动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比学赶超、出新出彩,现提出有关意见建议:

一、完善保护传承机制,让非遗“活起来”

一是不断健全非遗制度体系。制定实施《南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组织开展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的每年一评估工作,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制度。搭建南平非遗数字平台,开展非遗资源普查、系统梳理和信息整合,实现非遗地图、非遗检索、传承人认证、活动直播、咨询动态等非遗信息“一网通”,以“互联网+非遗”推动活态保护和传承。同时,筹备成立市县两级非遗保护协会。

二是做好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制定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准入和退出机制,分析传承人队伍的项目类别与年龄结构,针对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等现实问题,特别是一些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非遗项目,要完善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和保障机制,抓好“传帮带”,形成保护和传承非遗老中青人才梯队,培养后继人才。同时,规范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定期开展非遗培训班,提高传承质效。

三是推进非遗保护设施建设。聚焦“一传承一阵地、一项目一特色”,在充分尊重和保护非遗项目原汁原味的基础上,通过与现代科技、设计等领域结合,在建阳考亭古街、建瓯铁井栏历史文化街区、光泽崇仁古街、松溪梅口埠等有条件的地方打造非遗集市、非遗街区,新建或提升一批非遗传习所、体验中心等集非遗保护、研学体验、培训教育等为一体的展示场所,实现非遗文化展示可感、可触。

二、探索赓续弘扬机制,让非遗“火起来”

一是探索多元合作格局。目前,我市与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暨南大学等机构有着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方面的深度合作,要把非遗文化的研究阐释纳入合作的范围,借智借力挖掘提炼非遗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文化精髓。同时,实施“非遗在社区”行动,在全市遴选云谷小区等3-5个试点社区,结合社区主题文化建设、社区规划治理、社区场景营造等工作,开展非遗展示、体验、培训、宣传活动,在搭建推进平台、培育社会组织、创新“展、演、传、教、创”五种非遗传习方式,共同推进“非遗在社区”的发展,联动社会资源的同时彰显“烟火里的大美南平”。

二是创新非遗表达方式。打造多元展示平台,构建以非遗文化为核心,非遗图书、剧目、漫画视频、专题展等为载体的“1+N”非遗展示体系,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促进传播弘扬,推动非遗文化成为听得见、看得到、摸得着的文化符号。同时,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节庆节点开展非遗传承实践和宣传展示活动,全力营造“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的浓厚氛围。并不断加强与中央媒体和省内重点媒体的交流合作,拓展非遗宣传渠道,做好非遗特色街区、非遗传习所建设、非遗与旅游融合等主题的深度报道。

三是打响南平非遗品牌。以武夷旅游集团或实业集团为主体,实施“闽北手作”推广计划,以品牌赋能产品,以跨界融合理念创新产品,以茶、建盏、剪纸、竹编竹刻等传统工艺项目为抓手,创建“线上+线下”新消费体验场景,研发推出非遗文创,打造“品牌+项目+传承人+产品+旅游+互联网”的文旅商融合新模式。同时,推动非遗资源转化为传播动能,依托非遗相关场所、公共文化机构、景区景点等,因地制宜策划举办相关活动,广泛开展朱子文化、建盏文化、茶文化等特色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购物节等展示展演活动。

三、创新转化利用机制,让非遗“热起来”

一是开发非遗文创新产品。建立“高校+企业+传承人”三位一体合作矩阵,组织开展“非你不可·南平有礼”非遗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大赛活动,将“朱子、茶、盏”等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创作推广符合年轻人审美的非遗文化IP,打造“伴手礼”式的非遗文创产品。

二是打造非遗技艺新产业。将非遗技艺与旅游等产业发展相融合,推进陶瓷制作、茶制作、剪纸等传统技艺、美术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创新研发、设计和销售建盏、岩茶等非遗旅游商品、非遗预制菜等非遗衍生品。

三是拓展非遗文化新体验。打通非遗文化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创新“宋风雅韵”非遗市集、美食、住宿、游戏等形式,实现非遗与旅游在业态、产品、市场、服务上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非遗沉浸式体验。比如,在建瓯推出“宋式点茶”“建州美食”等非遗体验项目,在建阳打造朱子研学之旅、探秘建盏文化之旅等精品研学线路等。

(作者系南平市委党校第29期中青班学员)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