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培育创新主体 打造创新平台 集聚创新要素

水吉镇2024-10-21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 ——科技特派员制度名满全国。 ——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有效聚集创新要素。 ——“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成功落户南平工业园区”。 ——圣农公司破解中国白羽肉鸡种源“卡脖子”难题。 ——顺昌洋口林场建成世界首个杉木第4代种子园。 这是一组响亮的名号、亮眼的成果。 近几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

——科技特派员制度名满全国。

——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有效聚集创新要素。

——“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成功落户南平工业园区”。

——圣农公司破解中国白羽肉鸡种源“卡脖子”难题。

——顺昌洋口林场建成世界首个杉木第4代种子园。

这是一组响亮的名号、亮眼的成果。

近几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市科技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

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

助力乡村振兴

秋高气爽,艳阳高照。19日一早,武夷山市五夫镇水稻科研基地,省农科院、省农林大、市农科所10多位水稻专业的科特派专家已下到这片即将收镰的水稻田里,对新选育的新品种——“两优568”进行测产验收。最终取得的数据显示,220亩示范种植田平均亩产收获干谷达745公斤。这一测产结果表明,“两优568”已成为继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两优688”之后又一个抗病高产、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品种。望着这片金黄的稻浪,科特派们心中充满丰收的喜悦。

近几年来,以市农科所水稻科研组为核心的科特派团队,聚焦粮食安全和品质,通过引进中国水稻所、省水稻所、省农林大、华智生物等高层次专家队伍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持续开展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大协作、大攻关,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下,先后研究出50多个优良水稻新品种,并通过了国家、省级品种审定,在福建省科研院所中位居前列。其中,杂交稻新组合“特优175”参加全国超级稻品种评比,亩产达1185.5公斤,首次打破水稻单产世界纪录;选育的杂交稻新组合“Ⅱ优辐819”连续三年成为福建省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Ⅱ优125”水稻品种连续2年推广面积居福建省单个水稻品种第一位……据不完全统计,市农科所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8000多万亩,增创社会经济效益20多亿元,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显著贡献。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起南平、兴于福建、推向全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深入总结基层实践、科学深化提升、大力倡导推进的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5年以来,南平始终坚持在创新中深化、在深化中创新,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累计选派(认)科技特派员1.96万人次、团队1700个、法人97个,为全市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统筹谋划。在深入总结梳理科技特派员机制创新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我市系统谋划科技特派员工作,接续制定深入实施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两个三年行动方案,结合我市茶、竹、鸡等“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和地方“土特产”发展需求,2024年度首次增加选认市级团队科技特派员39个,法人科技特派员15个,研发与创新类科技特派员25名,不断深化拓展科技特派员全产业链服务格局。

坚持高位嫁接,强化品牌打造。依托全国首家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优势,高位嫁接国家、省级培训资源,先后成功举办东部省份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交流会、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国家粮食安全主题线上政策宣讲会等国家级活动和2024年原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重点帮扶地区科技人员培训班等省级培训班,累计7000余人次。首次承办全省科技特派员成果推介对接活动,科技特派员与企业达成合作的项目207个、合作金额6414万元,其中,我市达成合作项目56个、合作金额1921万元。全省对接合作项目、金额以及我市对接合作项目、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坚持金融赋能,强化双向融合。进一步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与农行南平分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南平分行围绕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和县域“科技+金融”双向融合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例如,邮储银行在未来三年内将投放不少于30亿元的“科特贷”金融专项。通过不断拓展与重点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今年以来我市“科特贷”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截至目前,我市“科特贷”放贷总额累计超过24亿元,同比增长80%以上。今年上半年,各县(市、区)财政对“科特贷”贴息达到169.89万元,同比增长超过100%。

突出绿色优势

全力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今年7月29日,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正式揭牌。在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该中心由市科技局与南平实业集团合作,引入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及江南大学在食品领域的技术专家提供技术支撑,共同展开绿色食品研发、中试。

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开展了茶啤酒、酵素、海鲜菇、熏鹅、卤肉、水果捞、鲜笋保鲜等产品及技术开发,并与武夷山市、邵武和平镇、福建圣农食品有限公司、福建浦之玉米业有限公司、建瓯绿剑食品有限公司等签署合作意向书。目前部分产品已完成开发与成果转化落地。比如,白羽鸡熟制脱骨鸡爪的冻转鲜技术成果,已经成功在福建圣农食品有限公司转化落地;熏鹅产品已与沈丹团队开展合作进行试生产;与兴华啤酒合作生产的茶啤酒等新产品也将于年底陆续上架。

目前,中心已建成肉类加工、笋菌素食加工和茶果饮料加工三条标准化中试生产线及一个研发小试平台,配备有全球领先的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等精密设备,可实现食品加工营养物质、风味物质和滋味物质的数字化标定,促进建设高标准高稳定性的生产工艺流程,满足产品研发到批量生产的顺利过渡。

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是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的功能延伸。2023年,我市在全国设区市首创打造“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产业体检”,构建南平优势产业数据库,绘制生态优势产业创新链图谱,为产业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等一站式精准服务方案,助力推动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建设。经过一年的运行,平台通过赋能产业链、嫁接创新链、导入人才链、融合资金链等四个方面高质量抓成果应用,初步建成工作基础扎实、模式成熟有效、具有推广意义的四链深度融合载体,在服务企业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目前,平台共汇聚了企业、人才等各类数据5亿多条,绘制了8个产业创新链图谱,梳理出本地企业4528家、本地所需关键技术59项、本地人才1275人(含服务本地企业的科特派)、行业投融资21.55亿元。

以福豆新材料为例,产业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包括氟新材料行业产品价格、产业政策资讯等行业信息,方便企业了解掌握行业最新动态;技术方面,利用平台诊断出“电子级六氟丁二烯制备”的行业关键技术,精准对接专业优势人才,并策划申报福建省引才“百人计划”创新人才项目,获得补助资金300万元,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人才方面,为企业精准推荐了高端人才资源,成功引入福州大学邱挺教授团队进行产学研合作;资金方面,为企业精准匹配了股权投资机构,帮助企业完成了5000万元的股权融资。

近年来,我市始终聚焦主导产业发展,统筹推进各类平台基地建设,先后打造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国家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际竹藤中心武夷研究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等正式投入运营,南孚电池、南平铝业、永晶科技等3家企业上升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依托企业建立的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71个。

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

提升创新能力

不久前,从福建杜氏木业有限公司传出好消息,公司创新研发的毛竹初加工全流程连续自动化生产线、竹复合集成材连续智能化生产线,集中解决了毛竹集中备料、初加工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和设备互联互通等“卡脖子”共性的技术难题,填补国内空白。

杜氏公司的攻关成功,不仅有效提升竹材加工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水平,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材料利用率,实现竹材加工连续化智能化生产。公司负责人表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去年以来,在科技部门的服务指导下,公司“竹集成材连续化、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先后获得市级、省级科技计划“揭榜挂帅”项目支持。项目实施后不仅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900万元,同时还可带动邵武困难山区周围一大批印刷、包装、运输和金属加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带动农户1500余户,带动林农年增收6500余万元,具有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2023年,武夷山科力兴种业有限公司优质多抗水稻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项目成功入选南平市“才聚武夷”“揭榜挂帅”项目。经过一年时间不断努力,通过挖掘、筛选、创制、利用抗源材料和特异种质资源,运用分子生物技术实现多个抗性基因的累加,聚合更多有利性状,克服优质与抗病的矛盾,选育出一批适宜南平市的优质稻品种。截至目前,已累计推广面积50万亩,每亩增收200元,为企业增加产值2000万元,增加利润200万元。这批多抗优质稻品种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投入,显著保护稻田生态环境,为促进粮食安全发挥积极作用。

党的二十大以来的几年间,在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有力牵引下,我市科技事业成果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为了促进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市里相继出台《南平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南平市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与北大、清华、人大等25所高校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夯实,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截至目前,全市有研发活动规上企业占比位列全省第一,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2.5亿元,较“十三五”末成交额翻一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5家,较“十三五”末增长138%。打造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未来独角兽”和“瞪羚”等创新企业超150家。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