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非遗“活”起来 文化“火”起来

水吉镇2024-10-28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 文化有大美,自信以持之。 武夷竹编、提线木偶、寻埔簪花、河北漆画、中华锦服……10月27日,在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活动的非遗展演中,精品云集,琳琅满目,各国友人近距离感受中国非遗民俗文化的技艺之美,领略文化意蕴。 “真不可思议,这真的是竹子?像头发丝一样。”一双巧手,几十根细竹丝,“织就”了耳环、山水画、蚂蚱等一件件精美的竹编作品,非遗展演会场入口处的武夷山竹编技艺表演吸引了现场众多外国嘉宾的

文化有大美,自信以持之。

武夷竹编、提线木偶、寻埔簪花、河北漆画、中华锦服……10月27日,在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活动的非遗展演中,精品云集,琳琅满目,各国友人近距离感受中国非遗民俗文化的技艺之美,领略文化意蕴。

“真不可思议,这真的是竹子?像头发丝一样。”一双巧手,几十根细竹丝,“织就”了耳环、山水画、蚂蚱等一件件精美的竹编作品,非遗展演会场入口处的武夷山竹编技艺表演吸引了现场众多外国嘉宾的目光。

“中国的非遗丰富多样,竹编只是其中之一,但通过这些竹编作品,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福建省级非遗武夷竹编代表性传承人谢宏星现场手作竹编,展示闽北文化的独特魅力。

会场入口另一侧,来自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同样围满了观众。非遗传承人仅靠几根丝线控制,木偶便端坐于茶桌前,双手灵活,提壶、倒茶、端茶,一气呵成,顿时赢得阵阵喝彩。表演一结束,更有外国嘉宾忍不住上手学习,体验操控木偶泡茶。

“非遗展演是一次很好的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同时也是一次关于传统文化的交流。”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丹麦籍专家赫勒·阿德赛尔在遇林亭窑描金盏前驻足,询问了解制作方法。她说,瓷器也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丹麦的瓷器也很精美,但两国文化不同,所以在图案、器型方面各有特色,希望今后两国能有更多交流机会。

当天共有20多项非遗项目参与展演展示,其中不仅有南平地区的武夷茶艺、闽派古琴、建本拓印、遇林亭窑(描金盏)、浦城剪纸、武夷竹编等特色非遗,还有福建省其他地区的漆艺、簪花、掌上木偶、提线木偶等非遗项目,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立体书、河北漆画、湖南黑茶、中华锦服等优秀非遗代表项目。众多非遗项目可品、可闻、可听、可体验,多角度立体式展示了各地域的文化特色。

非遗传承人们现场与嘉宾互动,展示其拿手绝活、看家本领。嘉宾们还可以体验非遗制作,尽情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韵味中。

一缸水、几滴漆,就能变幻出万千图案,使用国家级非遗漆染工艺染制而成的漆扇,近年来日益“出圈”。在展位前,来自喀麦隆的汉学家佳妮认真地将扇面浸入放了颜料的水中,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用手轻轻摇晃扇面,再将扇子垂直出水,一把色彩纷呈的漆扇展示在众人眼前。“Beautiful!”拿着自己制作的扇子,佳妮脱口而出。

翻开书本,一展开就是一幅立体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精美的故宫、红楼梦大观园等壮丽的景色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在书页的翻动下快速流转,惊艳众人。“我家孩子十分喜欢中国的孙悟空,这种立体书他们肯定也会很喜欢。”北马其顿汉学家冯海城立刻被吸引了,他当即想购买一本,让家里两个上小学的孩子在阅读中寓教于乐,了解更多的中国历史故事。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文化蕴涵中华文明的深刻内涵。中国古华服展示区,一件件中国古代宫廷服装色彩靓丽、精美绝伦,承载了染、织、绣等传统工艺和东方美学意境的服装样式“圈粉”不少国外女嘉宾。

“太美了,原来中国服饰也是一种文化。”北京语言大学法国青年学者身着旗袍,穿梭在华服展架之间,听工作人员讲解服饰背后的文化传承后,不住感叹。

文化自信,“穿”承千年。如今,在中国身着汉服、旗袍、马面裙等传统服饰的年轻人随处可见。古汉服展区工作人员介绍:“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穿着需求,现在越来越多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汉服走向市场,让汉服真正‘穿’入日常,用服饰推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从独特的竹编耳环,到炫彩的漆扇,再到精美又日常的马面裙,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越来越多非遗产品逐渐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