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走进建阳崇雒乡:在诗意中流“莲”

水吉镇2024-10-28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莲”,大家并不陌生。细数闽北的莲子之乡,实有不少,唯独一个乡镇不可遗忘。那便是与“莲”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莲果之乡”——建阳崇雒乡。崇雒有何特别?或许乍听名字,唤不起多少记忆。若是提起世界法医学鼻祖的宋慈,又或是《爱莲说》及其作者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周敦颐,那很多人就会奔涌出许多儿时的回忆了。崇雒乡地处建阳城郊,从建阳城区驱车30分钟便可抵达。这样的区位优势,早在朱子写的《芹溪九曲棹歌》便

“莲”,大家并不陌生。细数闽北的莲子之乡,实有不少,唯独一个乡镇不可遗忘。那便是与“莲”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莲果之乡”——建阳崇雒乡。

崇雒有何特别?或许乍听名字,唤不起多少记忆。若是提起世界法医学鼻祖的宋慈,又或是《爱莲说》及其作者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周敦颐,那很多人就会奔涌出许多儿时的回忆了。

崇雒乡地处建阳城郊,从建阳城区驱车30分钟便可抵达。这样的区位优势,早在朱子写的《芹溪九曲棹歌》便可知。《芹溪九曲棹歌》中的“芹溪”指的便是横贯建阳崇雒、将口两乡的溪流,因山势变幻,溪流也蜿蜒曲折成“九曲”,被人们称之为“小九曲”。

越是被“遗忘”,越是神秘。当我们靠近她,轻轻挑起那神秘面纱时,会发现崇雒乡的宋慈纪念园、后畲古村落、“理学渊源”石牌坊等景点竟串“莲”成线,让人回味无穷。

白莲飘香

崇雒白莲有着几百年的种植历史。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幽雅、气候独特,适合白莲的生长,所以产出的白莲粒大圆润、香醇爽口。《建阳县志》记载每年进贡朝廷“莲实”940公斤,指的正是崇雒白莲。

白莲采摘期较长,所以崇雒也因成片的“莲田”成了建阳人民休闲玩乐的“后花园”。盛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们常来打卡。他们或漫步于田埂之上,或驻足于荷塘之畔,用镜头记录下夏日的清新与宁静。秋收时,崇雒又会迎来一波吃客,他们来到这里,抢吃大自然一年一度馈赠的“新鲜”。

吃过“鲜莲子”的人不在少数,但鲜为人知的是,山区的白莲在9月迎来最佳采摘期。据说,在这个时间节点采摘的莲子放入锅中很容易煮烂,想吃那“汤清肉绵”的白莲羹必须赶个场。所以,每到9月,莲农们一边忙着收获,一边还会给家人们做上一份甜品——“白莲炖蛋”。

只见莲农从莲蓬剥下几颗莲子,取来家中的土鸡蛋,再放几块冰糖,文火慢炖40分钟,一碗清香软糯、营养价值高的甜品就出炉了。崇雒乡为了让白莲的“香味”飘得更远,近年来索性将白莲进行深加工,用美食“锁鲜”,推出了“莲子酥”“后畲贡莲月饼”等特色产品,做足“土特产”文章。

崇雒的莲还属后畲村最为出名。无论是清晨的薄雾,还是傍晚的霞光,与莲塘“相扮”,都会为这片土地增添几分诗意。特别是夏日里,成片荷塘总让人眼前一亮,一朵朵粉白相间的莲花在天地间傲然绽放,周敦颐先生《爱莲说》描绘的场景似乎就在眼前,这恰恰正是大家所说的:“崇雒透着‘文气’味”。

这股“文气”已经传承与延续近千年。没有走进崇雒,走进后畲,谁都难以想到,就在我们闽北,我们的身边,会有这么一个地方与小时背诵的《爱莲说》有着一定的联系。明朝时,居住在后畲村的居民们,正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后人。他们为了纪念周敦颐,让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熏陶着家族、世人,把种植莲花作为一项传统并延续至今。如今,后畲村的莲花池已成为一处独特的风景。每年夏季,莲花盛开,粉白相间,清香四溢,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村中的老人们会讲述关于周敦颐的故事,以及他所倡导的“君子之风”,让每一位聆听者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文人情怀。

古村莲韵

说后畲的“莲”,若是只谈《爱莲说》,自然是没有把后畲的文化讲到位的。这个村庄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五批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至今还保留着“爱莲堂”、“理学渊源”古牌坊、古花桥、古民居等遗址,在它们身上都能找到“莲”的身影。

初至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构造精巧的单拱石桥。此桥虽非长桥卧波,但其单拱设计巧妙,宛如新月高悬,令人不禁对古人智慧与精湛技艺赞叹不已。桥上建有遮风挡雨的木质廊桥,桥头的廊柱上还有一副对联“廊桥水傍有小芳倩影,周氏祠前多太学书声”,道破了“花桥”名的由来。足以想象当年的这座桥成了莲塘一处别样的景致,而这“小芳倩影”恰如其分地描绘了那亭亭净植、优雅绽放的莲。

石拱桥所在的位置正是芹溪的源头,是“万里茶道”南麓的一座重要桥梁,始建于明朝中期,距今约500多年历史。相传,明朝中后期,航运发达,大量武夷岩茶销往海外,故而开辟了南向的万里茶道。后畲村所在的位置刚好是从武夷山出发脚程刚好1天能到达的地方,因此后畲也成了这条茶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大家经常在这里交易茶叶,逐渐形成一处茶叶集散中心。

沿着村巷往村中心走,一座刻有“理学渊源”且保存完好的石牌坊矗立着,斑驳的印记诉说着久经风雨的历史。牌坊高8米、宽5米左右,在其最高处两边刻有手拿着笏的文官,在文官旁边分别刻有仙鹤与鹿,而“理学渊源”四个大字上下方刻有龙凤图案,牌坊左右两侧还分别刻有精美的人物和寓意吉祥的动物图案石雕,整座石牌坊庄严、古朴,呈现出一股浩然正气。

这座石牌坊是远近闻名的周家祠入口,祠堂自古以来为学堂所用。这里承载了周家人的寄托和希望,他们在此教书育人,让后代读书明“理”,学先祖之风,传先祖之志。据考证,在清朝从太学生到进士就有一百多人在此求学,而且该村在民国时期,出了教授、博士、将军、省厅官员十几人之多,可谓是人才辈出之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建在祠堂里的学堂,自古以来都保留着一个老传统,即不分姓氏也不分性别。村里周姓以外的适龄孩童都可入学,而女性也一视同仁,人人都有上学求知的机会。为勉励子孙勤勉读书,周氏还设立了“书丁制”,聘请教师授课,以发放助学金和奖学金的方式让所有周氏族人的孩子(无论男女)都得以读书。

留存数千年的古村落,“莲心”不败。在这里,“莲”那自尊、自立、自爱的精神与品格正竞相绽放,千年未衰。

莲池倡廉

宋慈纪念园内有一塘莲池,人们都称这塘莲池的莲为“宋慈莲”。从古至今,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寻常百姓,都对“莲”情有独钟,“莲”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心灵。在崇雒乡,村民们更喜用“莲”纪念为民请命、公正无私、清廉正直的宋慈。

宋慈(公元1186-1249年),字惠父,建阳童游人,死后归葬于崇雒乡昌茂村。他是著名法医学家,著有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先后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近10国文字,流传甚广,影响颇深,被尊称为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历任广东、江西、广西、湖南提点刑狱使,焕章阁学士,广州知州等职。在任职期间,他凭借一身勘验断狱的奇绝本事和以民命为重的崇德信仰,揭开了尘世间一道道冤案背后的秘密,用实际行动主张着公平与正义。他也用其一生践行着廉洁自守、不畏权贵的优秀品质。宋慈好友刘克庄在为其写的墓志铭中写道:“宋慈‘禄万石,位方伯,家无钗泽,厩无驵骏,鱼羹饭,敝温饱,萧然终身。晚尤谦挹’”。意指,虽然宋慈高居官位,俸禄不少,但他为官清廉,家无贵重饰件,厩无好马良驹,常食鱼汤拌的稀粥,乱麻絮做的衣袍,只图温饱,一生清贫,晚年尤为清廉谦恭。

由于“莲”与“廉”二字谐音,崇雒乡便用“莲”来纪念宋慈,让人们在赏莲之余,聆听宋慈的生平事迹,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廉洁、正直和自律,远离尘世的污浊,使宋慈的精神如同这池中的莲花一样,永远盛开。

在心灵得到充分陶冶与净化之后,缓缓步入宋慈纪念馆,里面有崇雒乡精心为游客们布置的展厅。展厅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再现了宋慈在法医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他一生的传奇故事,游客们从中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法治精神的传承。

如今,宋慈纪念园不仅是游客的观光胜地,更是法律工作者和法学系学生的朝圣地。每年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法律界人士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他们在这里缅怀先贤,汲取智慧,立志像宋慈一样,做公正无私的法律守护者。

崇雒乡党委书记龚继平告诉记者,近年来,崇雒乡抢抓“环带”建设机遇,打破了崇雒发展的交通瓶颈,贯通了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并通过整合沿线的宋慈纪念园、传统村落后畲村、砚山、如是湖水库等文旅产业和桔柚、白莲等特色农业产业,串起了农文旅融合、富农兴村的发展之路。下一步,崇雒乡将深耕“莲”和“果”两大元素,延长古香古韵古村落追忆行旅游链,让游客们来到这个建阳的“后花园”时能放慢脚步,感受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触及“诗和远方”。

(本报记者 林梦琳 何丹烨 本版图片由崇雒乡提供)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