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聚焦两会】政协委员大会发言精彩不断,一起来听听委员们都说了啥?
简介12月25日上午,在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围绕新质生产力、“双碳”目标、民宿、“以竹代塑”、职业教育发展、非遗与旅游融合等方面,冯文捷、张煜灿、唐含笑、王秋玲、吴应辉、王艳6位政协委员分别作代表发言,为武夷山高质量发展献良策、建诤言、出妙招,干货满满。“智改数转”培育新质生产力“补链强链”点燃茶业新引擎冯文捷委员代表民盟界发言作为世界乌龙茶、红茶发源地和新时代“三茶”统筹理论策源地,近年来,武夷山
12月25日上午,在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围绕新质生产力、“双碳”目标、民宿、“以竹代塑”、职业教育发展、非遗与旅游融合等方面,冯文捷、张煜灿、唐含笑、王秋玲、吴应辉、王艳6位政协委员分别作代表发言,为武夷山高质量发展献良策、建诤言、出妙招,干货满满。
“智改数转”培育新质生产力
“补链强链”点燃茶业新引擎
冯文捷委员代表民盟界发言
作为世界乌龙茶、红茶发源地和新时代“三茶”统筹理论策源地,近年来,武夷山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精深加工补链、产学研结合强链等方式,畅通茶产业生产销售各环节。2023年我市茶产业链实现产值135亿元、增长1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市茶产业全方位、全产业链进行“智改数转”提供明确的转型路径,也为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点燃新引擎。但我市茶产业链“智改数转”还面临种植端不够“智慧”、加工端不够“自动”、销售端不够“智能”等困难与挑战。为此建议:
推广“智慧”茶园。完善茶园道路、蓄排设施、电力设备等配套设施设备,借助数据要素、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全面推进智慧茶园建设、打造智慧茶园管理平台,通过茶园智能感知系统、数字茶园智能分析与决策系统和数字茶园远程控制与服务中心为一体的数字化管理,实现自动化喷灌、遥感巡山、智能水肥管理、远程病虫草害感知、物联网监测等,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构建“智造”模型。聚焦研发茶叶生产无损在线检测感知技术,实时监测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变量,实现高效获取茶叶发酵过程中的关键数据。结合在线检测技术与信号传输、处理技术,将智能加工设备与品质感知监控技术紧密结合,加快构建茶叶加工数字化控制系统。建立共享实验平台,鼓励引导制茶专家、茶学专家和茶机械自动化专家共同参与数据模型研究。运用AI技术建立茶叶发酵过程的大数据模型,实现对制茶过程中理化反应变量、速度等关键参数的自动化精准控制,将传统的茶叶生产经验转化为科学的数字模型,提升加工端自动化水平。
加力“数商”营销。一是完善武夷茶叶交易中心功能体系。引入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开发集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支付结算、物流配送、售后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化交易平台,为全国茶产业提供标准、交易、文化等产业链综合服务。同时,培育以需定产新模式,支持茶业与商贸流通数据融合分析应用,鼓励电商平台、茶叶批发市场、商超、物流企业等基于销售数据,向茶叶生产、加工、消费各环节提供精准的市场信息,以提高茶叶供需的匹配效率。二是探索实施茶叶溯源工程,制定茶叶溯源标准和规范,明确茶叶种植、采摘、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具体操作规程和数据采集要求。利用区块链技术,将茶叶从“种、采、产、销”情况同步到“一品一码”中,使得茶叶实现全流程可追溯。三是布局建设大型智能化茶叶云仓储设施,通过智慧云茶仓的储销融合模式,汇聚多样化的茶叶产品,降低茶叶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有效推动茶叶市场的流通与发展。
绿动美丽武夷 共建低碳家园
张煜灿委员代表中国式现代化武夷山市政协委员“生态文明·共同富裕”协商中心发言
“双碳”目标是我国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今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明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等要求。武夷山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形成广泛共识,以低碳理念和绿色技术重塑城市发展模式,实现城市经济、市民生活、政府管理的全面绿色化,形成健康、简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十分契合武夷山今后的发展方向。但在城市发展格局、产业发展布局、城市更新改造、提升绿色空间等方面依然延续着早年的发展方式,与绿色低碳理念有一定的冲突。为此建议:
搭建城市新框架,改善用地布局。创意产业园片区位于城市西部,地势较为平坦,建设条件好,早年对片区发展定位与规划已充分论证。可结合新时期发展新要求补充完善,引导园区建设成为武夷山新城区,改单一纵向城市发展格局,为三面共同发展的面状发展模式,将“油条”变“油饼”。
引导培育新产业,优化发展结构。结合武夷山地域特点,依托创意产业园区周边现有的武夷学院、武夷山职业技术学院、武夷会展中心等机构设施,发挥智力技术密集的优势,积极发展创意产业、电子商务、会展经济、文化演艺等绿色低碳产业,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同时,可吸引老城区居民就近就业,减轻纵向主干道的交通压力。
引领低碳新风尚,建设“生态家园”。一方面在城市更新中,老旧建筑尽量避免直接拆除,而是在确保建筑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功能置换、内部装修、节能改造等方式使其获得新生并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尤其是针对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近代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更需注重历史价值的体现,即便确需拆除也要考虑建筑废料的重新利用,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在新建小区中要注重低碳社区的打造,如可推广功能复合的混合社区,注重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倡导居住、商业、无污染产业等混合布局,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家园”。
焕发绿美新生机,打造“公园城市”。结合“水美城市”、城市更新、道路建设等项目,利用房票制度破解拆迁难问题,构建多层级生态廊道。如纵向上可在城市西侧构建景区北入口-创意产业园-小武夷公园;在城市东侧进一步完善景区南入口-度假区-杜坝-综合农场-老党校-二中的绿色慢行系统。在横向上利用环岛西路、迎宾路、兴山路、站前大道等道路人行道、绿化带构成绿廊,将东西两条绿轴连通形成网络,同时结合我市各类公园,增加“葱郁空间”,打造城市内部的“微型花园”,提升我市人居环境品质。
枕山倚茶 巧筑“茗宿”
唐含笑委员代表农工党界发言
远离喧嚣都市,寻一处静谧山水悠然小憩,枕山而眠,倚茶而居,在小桥流水茶香岩韵中寻梦……近年来,我市旅游市场呈现强劲复苏势头,为适应武夷山旅游产业新发展、游客体验的新需求,市政府适时推出“武夷茶韵”酒店民宿评选、酒店民宿优惠促销等系列文旅扶持奖励政策,民宿从业者更是主动对接、下足力气,在服务、环境、设计方面全力推动民宿提质升级,一批“茶园里”“水岸边”“云端上”“山谷中”仙气飘飘的武夷民宿横空出世,形成有温度、有创意、有乡愁的“武夷茗宿”品牌。我市现有民宿719家,床位20999张;有接待条件的茶企“茗宿”1530家,床位8224张;2023年接待旅游人数30多万人次。武夷山民宿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但与莫干山、黄河宿集等国内先进民宿集群相比,我市民宿业发展仍存在“茗宿”品质有待提升、文化内涵有待丰富、监管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
把“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提升“武夷茗宿”整体水平。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整合现有资源,成立国有“武夷茗宿”公司,构建民宿发展生态链。尤其是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上符合保护利用要求的“空心、空巢”传统村落,要在规划引领下,积极引进在创意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头部民宿企业、超级民宿品牌入驻。同时,充分盘活农房、古民居、老厂房、旧校舍等闲置资产,把这些“沉睡资源”链接到“Z世代”的游玩方式中,复制推广“不问山居”改造模式,打造一批融合咖啡馆、创意街区、数字游民公社、高颜值艺术场馆的民宿集群;定期举办高端艺术展览、非遗游、民俗游等主题活动,吸引年轻人把“工位”搬进乡野间,推动武夷山民宿从农家乐的1.0版本升级到现象级民宿集群的4.0时代。
从“空间美学”转变到“情绪价值”,打造“武夷茗宿”品牌体系。当下民宿提供的是一种归园田居的生活理念,应与当地生活方式共生共融,为游客提供着精神与情感价值。因此,在空间上要把武夷山独特的文化、风情、美景融入民宿设计;在情感上要通过品牌故事和文化内涵打动游客,形成自己独特的IP。比如,把朱子文化、茶文化中可以体验的部分融入民宿的设计和服务中,形成独特的文化体验;结合民宿定位,打造专属仪式感,在产品内容和情绪价值上做加法,为游客营造全方位的体验感。
从“各美其美”升级为“美美与共”,激活“武夷茗宿”发展动能。借鉴其他地区优秀民宿经验,通过“武夷茗宿”整体品牌打造、制定民宿整体传播计划、丰富活动类型、开创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研学课程等方式,打造个性化、多元化的民宿集群。对民宿业在市场准入、手续审批、金融贷款、人才培养、宣传推介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厘清现有民宿产权制约瓶颈问题,让“奶奶级”百年民宿成为可能。出台乡村民宿发展帮扶政策,帮助茶农、茶企积极改造闲置房屋,发展特色民宿,打造“旅居茶乡”新模式。鼓励星村镇、五夫镇等有一定特色民宿基础的区域率先试点,联合民宿主、运营方、民宿协会、村集体等各类主体,通过集中布草洗涤、易耗品采购、共享人工等规模化尝试降本增效,打包中小民宿,链接周边共享会议室、共享绿地等资源,承接康养、会展等原本不能承接的业务,形成聚集效应,满足市场需求。
让“一根竹”与“一片叶”同台共舞
王秋玲委员代表致公党武夷山工委发言
2023年南平市启动全国“以竹代塑”示范城市建设,今年11月“以竹代塑”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研究会在南平召开。武夷山作为“中国竹子之乡”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竹笋)标准化生产基地,在“以竹代塑”和“双碳”战略背景下,在南平市瞄准千亿目标全力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中,迎来了机遇,也迎来了企业主思维不够开拓,竹加工整体仍处在低端制造水平;竹山管理手段落后,仍处于粗放模式;激励政策不够,竹企竹农生产积极性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产业发展后劲乏力等挑战。为此建议:
解放思想,提高企业主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一是请进来。重点邀请国内知名教授、实操型专家和成功企业家到我市实地授课,开拓企业家思路,提升对竹产业4.0和5.0时代新业态的认知水平,帮助企业家厘清企业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二是走出去。对标国内一流企业开展交流学习,依托“三个一”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组织“竹企业家高校研修班”,到长江、中欧商学院、浙江安吉等竹产业先进地区学习创新转型的成功经验,拓宽企业家视野,启发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方向。
推动竹山管理现代化,降本增效提高经济效益。一是通过数字化建设提升竹山管理水平,打造智慧竹林管理平台,建立竹子生长档案,通过数据分析筛选最优管理途径,科学管理竹林。二是通过机械化建设来减轻竹林采伐强度,“以机代工”降低采伐成本,探索竹山无人机、轨道、索道等运输方式,实现“远山不远,近山更优”的目标。三是推进生态竹林建设,持续开展竹林FSC森林认证,探索竹林碳汇方法和竹林碳汇交易制度,鼓励林投公司开展碳汇开发收储,通过“双碳”文章创新增收渠道。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竹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四竹”统筹发展的思路制定我市竹产业发展5年规划。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完善强竹惠竹富竹政策,通过风险补偿、担保补助、贷款贴息、股权投资、以奖代补等模式加大乡村振兴资金对竹产业的支持。二是进一步培育龙头企业,在资金、政策、人力等各方面全力支持。三是发挥竹文化价值。唐朝诗人李商隐写道“武夷洞里生毛竹”,深度挖掘竹生态、竹文化价值,培育武夷竹文化品牌;尽快建设竹文化博物馆,将竹编、竹茶品等纳入其中;借助武夷山茶旅优势,积极开发竹文旅产品和竹康养等。
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竹业院士工作站,发挥武夷学院“人才蓄水池”作用,引进或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丰富实操经验的“制竹人”,夯实竹产业科技基础。构建竹产业“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校对接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落地竹企业,提高竹产品科技含量。加大竹工艺研究,多方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星火计划、省科技开发等项目资金支持,换代升级竹产品,提高竹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乘势而上 聚势图强
着力推动武夷山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吴应辉委员代表中国式现代化武夷山市政协委员“旅游高质量发展”协商中心发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我市正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典范、旅游发展龙头、“三茶”统筹示范、乡村振兴样板、文化传承高地、品质生活家园,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持之以恒提升职业教育水平,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向发力。但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职校生源不足、师资结构失衡、产教融合不深等问题。为此建议:
加大传播力度,提高职教社会影响力。一是加大出口宣传。“出口”直接影响“进口”。现在职校毕业生可就业可升学,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宣传部门要定期报道我市职教动态、产教融合案例和优秀毕业生事迹,让公众了解职业教育、信任职业教育,引导更多适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扩宽升学路径。二是落实配套政策。国家出台一系列职教政策,打破社会对职业院校的“学历歧视”,但很多家长并不了解。教育主管部门要将相关政策宣传并落实到位,让学生和家长切实感受到政策红利。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一是优化师资结构。推动产教融合,扩大招聘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及传统技艺传承人等到校任教。二是对接教改需求。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推动职业院校“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形成产教融合多元培养培训格局。三是培养大师名匠。政府各部门要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围绕武夷山茶旅重点产业,培养茶旅专业领军人才,出台政策扶持教师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非遗传承人、打造职教技能大师名匠团队。
加强校企合作,提优产业人才技能。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制定和完善政策体系,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二是建立合作平台。重点围绕茶、旅等重要产业行业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职业院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设立产教融合基金,支持校企合作项目。三是创新合作模式。汇聚产教资源,开展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培养,实现校企双方共赢,吸引更多的武夷学院毕业生留武就业。四是提升学校实力。加强职业院校内涵提升,推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打造与企业生产环节零对接的职业教育“金基地”,全面提高茶、旅职业技能人才的实践技能,提升服务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匠心遗珠焕彩 文旅珠联璧合
王艳委员代表工商联界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武夷山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现有非遗项目56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9项、南平市级12项、武夷山市级34项,这些非遗项目涵盖了技艺、文学、戏剧等领域,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更是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非遗项目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也为旅游产业升级带来了新机遇。但武夷山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还存在产业融合不高、传承冷热不均、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
做好“融”文章。“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要引导各行业创新发展,将非遗融入游客的吃、娱、购等旅游环节。一是舌尖传承。将幔亭招宴、武夷茶宴、朱子家宴等特色非遗宴席发展为游客团餐,将糕子、粿仔和饴子等特色非遗小吃制作体验融入用餐环节,品味千年文化的“余味无穷”。二是沉浸体验。结合12项涉茶非遗项目,培育非遗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全品类和全流程的沉浸式茶旅体验活动,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竹编、竹刻等体验项目。同时,打造非遗文化网红街区,定期举办非遗展演活动,感受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三是匠心独运。创建具有武夷山特色的非遗特产买手店,开发生活化、实用化、亲民化的非遗文创产品,着力打造武夷山伴手礼品牌。推动“非遗+电商”销售模式,让“巧夺天工”成为“线上经济”,领略武夷匠人的“指尖遗韵”。
深耕“传”字诀。实现非遗旅游的活化,必须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发展。一是保障与激励。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协会等,制定非遗传承人管理办法,特别关注“濒危”项目,通过提供补贴、奖励等措施激励传承人的积极性。二是传承与融合。定期为非遗传承人、旅游从业者提供培训,教授如何设计和组织游客参与的互动活动,使他们能更准确地向游客传递非遗的魅力,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提供交流平台,鼓励非遗传承人与旅游从业者共同探讨合作模式。三是创新与发展。利用好武夷学院、武夷山旅游职业中专、海亮研学等教育资源,发挥“传帮带”作用,支持传承人到学校授课、参与教学科研。同时设置“非遗大师工作室”“传承者工作室”,提供实习机会、设立奖学金,鼓励更多青年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保护。
激发“活”动力。引导非遗当代实践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焕新非遗文旅生命力。一是设立专项基金。通过设立“非遗产业发展专项引导基金”用于策划相关赛事、文化节等活动,鼓励创新思维在非遗旅游产品中的应用,并为有潜力、有创意的非遗产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二是推进非遗惠民。广泛开展“非遗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非遗周末讲堂”等活动,在“茶博会”“斗茶赛”等活动期间组织非遗企业、工坊进行现场展示展销。让非遗文化在基层得到更好的展示和传播,也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环节。三是活化宣传形式。加强政府引导,打造一批非遗体验馆、非遗体验基地等非遗生活美学新场景,利用AR/VR技术增强游客互动体验。借助直播、短视频平台,联动自有矩阵资源、当地网红大V、新阶人士,引爆更多非遗热点话题,形成多元传播组合,助力非遗活态传承。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
网络中国节·春节|春节临近,南平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息
春节临近,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息,大家忙着购买饰品、置办年货。图为武夷山市星村镇村民在集市上选购春联、灯笼。(张筱惜 摄)17日上午,部分在南平的台湾青年来到建阳区童游街道营前社区,参加“喜迎兔年,福进万家”义写春联公益活动,感受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并为社区居民写春联、送祝福。(蔡东京 摄)[责任编辑:黄炜莉] -
武夷旅游线路推荐|建阳建盏文化沉浸游
五一攻略IN 南平南平之美有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有浓墨重彩的文化遗产还有那些遍布在十个县市里的经典目的地距离近、行程短、轻松游超适合五一假期出游哦~这就为您奉上10条五一游玩线路让您全面体验不一样的南平之美!建阳|建盏文化沉浸游主打线路:建盏文创园—考亭书院—考亭古街—建窑遗址—半盏堂建盏—南平市曜变陶瓷研究院线 -
光泽要闻 | 三峡圣农肉鸡养殖场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首批成功并网
3月12日上午,三峡圣农45MWp分布式光伏项目首批成功并网。大武夷新闻网讯 首批并网的是圣农光泽基地南排肉鸡养殖场3座鸡舍,并网容量约1.2MWp。2022年2月,长江三峡集团福建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与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三峡圣农(光泽)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圣农光泽基地11座肉鸡养殖场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开发与建设,总 -
追寻朱子足迹 拥抱“诗与远方”——三省六市党媒在南平开展联合采风活动侧记
采风团在五夫镇紫阳书堂了解朱熹生平。 (陈可 摄)采风团成员在武夷精舍了解朱子生平采风团成员在兴贤书院感受理学魅力采风团成员在武夷山景区感受国家公园魅力夏日闽北,荷花满塘,微风拂过,香远益清;古街小巷,石青苔绿,漫叙时光……13日至14日,为期2天的“理行天下·朱子文化传承发展”三省六市党媒联合采风活动在我市开展。从隐屏峰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