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朱子文化|穿越时空,行走中遇见“朱子”

水吉镇2024-05-22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识不仅源自黑板、书籍上的文字,更来自生活中的实践。在历史积淀深厚的大武夷,读名史、访名家、探名籍,在有限的时间便能拥有丰富的体验。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一生除了外出为官、讲学外有超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南平度过,他在政和、建瓯、延平、武夷山、建阳等地成长学习、著述立说、讲学授徒,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闽北,是以朱子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识不仅源自黑板、书籍上的文字,更来自生活中的实践。在历史积淀深厚的大武夷,读名史、访名家、探名籍,在有限的时间便能拥有丰富的体验。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一生除了外出为官、讲学外有超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南平度过,他在政和、建瓯、延平、武夷山、建阳等地成长学习、著述立说、讲学授徒,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闽北,是以朱子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座“富矿”,是朱子文化的学术高地,可谓“县县有朱子、处处有遗存”。

初夏已至,草木葱茏,正是外出研学的好时节。就让我们来一场“非游客”的旅行吧,以研学开启成长之旅。

路线推荐

政和

云根书院—星溪书院 建瓯

环溪书院—五经博士府(修缮中)—建安书院—沙洲画卦—艮泉井

武夷山

五夫(兴贤书院、紫阳书堂、五夫社仓)—同文书院—朱子家宴—武夷精舍(朱熹园)

建阳

朱子墓(黄坑)—寒泉精舍—考亭书院

政和

政和县原名关隶县,北宋政和五年(1115),关隶县改名为政和县,县名正是北宋徽宗的年号,政和八年(1118),朱子的父亲朱松到政和担任县尉,“同上舍出身,为政和尉”。他赴任时,带着一家八口来到政和。宣和七年(1125),朱松父亲、朱子祖父朱森去世,葬于政和县铁山镇凤林村护国寺西侧。朱森墓是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云根书院

云根书院位于政和县城南青龙山,以朱子阁院为中心,由先贤祠、明伦堂、天光云影楼、碑廊、牌坊、戏台等组成,蔚为壮观。云根书院由朱子父亲朱松在宣和五年(1123)任政和县尉时创办,其父朱森也随朱松到政和居住。朱森是位满腹经纶的老翁,经常教导朱松说:“政邑山明水秀,风光如画,可惜地域僻隘,教学荒疏,尔等要‘涵儒教择’,以‘风化邑人子弟’使之成为‘名贤诞毓’之乡。”朱松牢记父亲的教导,到任第二年创建云根书院。朱子年幼随朱松到政和祭扫先茔,留宿云根书院。他在成年后,常顾留踪,讲学布道,传承理学。为了让后人纪念朱松在政和首创书院教育之先河、缅怀朱子祖父三代在政和兴办教育之誉,激励人们尊师重教,弘扬朱子理学,2004年重建云根书院。

星溪书院

朱子之父朱松创办的星溪书院坐落于政和县七星溪桥南正拜山下。在星溪书院,朱松邀请饱学之士雅集论道,延请乡儒名师教育子弟,由此政和学风大盛,星溪书院成为政和文教中心。朱子成年后,也常在云根书院和星溪书院讲学,讲授传承理学。因此,政和被誉为“先贤过化之乡”。

建瓯

建瓯,古称建州。建瓯是朱子童年成长地,也是朱子的过化地。南宋绍兴十年(1140),朱子十一岁时随父亲朱松定居建安城南溪山(址在建瓯市水南原袜厂),创建环溪精舍(后称环溪书院)作为起居、讲学之所,朱子在紫霞洲(今城区磨房前一带)凿了一口井,取名“艮泉”,后来,朱子长房嫡孙住在建瓯,并在艮泉井附近建起了五经博士府和朱文公祠。

朱子少年在建州苦读,青年在建州举贡,中年往来于建州讲学。建州是朱子思想启蒙地、朱子理学正统发祥地、朱子后裔嫡长世居地,是世界朱子后裔的精神家园。从“环溪精舍”到“沙洲画卦”,从“艮泉井”到“建安书院”,从“文庙”到“五经博士府”……所有这些至今仍在建瓯这块福地上延续着。

环溪书院

绍兴十年(1140),朱松仰慕建州之好,迁居城南,创建环溪精舍(后称环溪书院)。朱子11岁至14岁时一家定居建瓯城南环溪精舍,少年时期的环溪精舍生活,是朱子成长在建瓯的见证,也是朱子接受教育与感受家庭温暖最好的时期。在环溪精舍,朱松毕其所学辅导朝夕相伴的朱子,在二程洛学、元祐文史哲学、陶谢韦柳田园山水诗学上为朱子注入了丰厚的滋养,朱子从此开启了“十年寂寞抱遗经”的苦读生活,并励志儒家圣贤之学,夯实了朱子的学问根基。

五经博士府(修缮中)

明景泰六年(1455),朝廷认为朱文公“有功于世道”,朱子嫡长九世孙朱梴奉旨入京,钦授世袭翰林五经博士,世代奉祀朱子。并在建州兴建规模宏大的五经博士府,朱子祭祀仪式正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祭祀典礼。到了近代“博士”改称“奉祀官”,五经博士府共经历二十位五经博士和奉祀官(包括代理奉祀官)。

建安书院

宋嘉熙二年(1238),建宁府太守王埜奉理宗之诏,在建州兴建建安书院,旨在弘扬、传播朱子理学,抢救性整理挖掘理学思想,宋理宗亲赐御笔手书“建安书院”,创朱子理学官学之先河(数年后建阳考亭书院、徽州紫阳书院等陆续成为官学)。建安书院编辑镂版刻印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100卷、《续集》11卷、《别集》10卷等闽本朱子文献是保存至今的珍贵母本。建安书院为保护、研究和弘扬朱子理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沙洲画卦

明《建宁府志·祀典》载,“宋韦斋朱先生祠,即环溪精舍,在城南紫芝上坊。宋朱松,绍兴间为政和、尤溪二县尉,携其子熹,往来皆居于此。即熹幼年戏于沙上画卦之地……”朱子儿时随父到建州游玩及少年在环溪精舍苦读期间,时常在沙洲画卦,天赋异禀。

艮泉井

凿于宋淳熙乙未年(1175),百姓称之为“朱子井”“八卦井”。《艮泉铭》咏之:“凤之阳,鹤之麓,有屼而状。堂之坳,圃之腹,斯瀵而沃。束于亭,润于谷,取用而足。清于官,美于俗,为建民之福。”时隔近千年,古井依旧,汲之不竭。饮水思源,与先贤同饮艮泉水,感受朱子的荫庇,实为建州百姓之福。

武夷山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朱子的《九曲棹歌》写尽了武夷山的秀、奇、灵,诠释了武夷山自然与人文的呼应,弦歌不辍、传唱至今。

朱子十四岁到武夷山五夫生活,一直到晚年迁居外地,朱子在武夷山五夫生活学习、著书立说、兴教讲学近50年,留下了紫阳楼、兴贤书院、朱子社仓、武夷精舍、朱子巷等文化遗存。

兴贤书院

兴贤书院门牌楼高耸,构筑精巧,门饰砖雕花鸟人物,造型雄伟凝重,蔚为壮观,据传是朱子在南宋孝宗时为纪念其师胡宪而肇建的,也是朱子当年讲学授徒的地方。之所以名为“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

朱子文化重要实物的遗存、武夷山获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都有兴贤书院的一份功劳。

“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这是古时读书人的追求。书院门楼屋檐顶上供奉着“状元、榜眼、探花”三顶乌纱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见。

书院门额上有“洙泗心源”四个砖雕汉字,洙泗是孔孟故乡的两条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学与孔孟之道一脉相承。

于清代重建的牌楼装饰砖雕壁画中的每一个图案都有其含意,金色宫殿意味着“书中自有黄金屋”;彩绘的飞天则是“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象征。

五夫社仓

武夷山五夫社仓初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为朱子首创,用于存放粮食赈济灾荒的民办社仓。后邑人为缅怀朱子德行,改称“朱子社仓”。

社仓竣工后,朱子与乡贤共同管理制定《仓规》,改变了受灾民众单纯依靠国家拨谷救济的思想,有效地培养了农民自我保障意识,实践了以民间力量为主,互助备荒储粮的办法,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这是我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创新举措,更是朱子民本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2018年,朱子社仓被列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同文书院

顾名思义,一曰传承,沿用朱子当年在建阳书坊亲手创立的同文书院之名,意在弘扬朱子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曰希冀,海峡两岸同根同脉,应当加强交流,增进文化认同,增进两岸同胞福祉。

同文书院占地面积25亩,是一座散发着“武夷风”气息的建筑,集研学、培训、会议、接待、住宿、餐饮于一体。有道是, 吃在五夫,住在同文书院,听虫鸟啾啾,学国学经典,悟君子之道, 洗礼身心,好不快哉。

在五夫设立同文书院,是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上的一项突破。

朱子家宴

朱子家宴,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朱子少年时由其父朱松带领,前往闽北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朱子后来迁居尤溪、建阳等地,但在朱氏家族风习中,家常便饭和迎宾待客宴会的礼仪却在五夫镇当地流传并留存下来,形成了具有朱子特色的“朱子家宴”。

“朱子家宴”菜肴原材料为笋、姜、乳饼、笋脯、紫蕈、木耳等。“朱子家宴”菜肴菜谱主要有“砚田笔耕”(五夫田螺煲)、“积善余庆”(五夫黄鳝煲)、“方塘金秋”(五夫泥鳅煲)、“金榜题名”(五夫猪蹄)等。

2017年1月11日,“朱子家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是朱子亲手创办的书院。朱子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福建尤溪。淳熙十年(1183)朱子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建起武夷精舍。历史上精舍屡建屡毁,目前所见为21世纪初原址复建。

精舍连同周边部分建筑、绿地等称朱熹园,是纪念朱子、弘扬理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建阳

考亭书院位于建阳区考亭村,是朱子晚年居住、讲学与终老的地方。是朱子亲手创办的最后一所书院。

宋绍熙三年(1192),朱子从五夫迁居考亭后,在新居旁建了竹林精舍,后改名为沧洲精舍,在竹林精舍前有一片洲渚称龙舌洲,朱子改称沧洲,并填了一阙《水调歌头·沧洲》,词中表达了朱子“吾道付沧洲”的决心。

朱子在此著书立说、讲学授徒,形成了以朱子学为核心的考亭学派。考亭学派被认为是理学正脉,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朱子墓(黄坑)

朱熹墓,又称朱子墓,位于建阳区黄坑镇九峰村后塘自然村大林谷,东距黄坑镇约1千米,东南距建阳城区约80千米,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始建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是南宋先贤朱熹及夫人刘氏合葬陵墓。

朱子墓为凤字形,墓址为朱子生前所择,背倚九龙岩;封土堆卵石垒砌圆形,墓前立石供桌1张、石望柱1对、石香炉1只;墓后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立“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碑一方,高约2米。

明代黄廷用曾写下七言诗《谒朱文公墓》悼念朱子,而朱子墓不仅是海内外朱子后裔膜拜之地,也是“朱子学”研究者的朝拜之地,是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2006年5月25日,朱熹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寒泉精舍

寒泉精舍始建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因乾道五年(1169)九月,朱子七十岁的老母祝氏夫人病殁,朱子时年40岁。次年正月,为给长久以来相依为命的慈母寻找安息地,他与精于风水的得意门生蔡元定一同择地。

最终选定在建阳崇泰里(今莒口镇)后山天湖之阳的寒泉坞。朱子将母葬于天湖之畔(今马伏良种场后)的目的是要使山水林泉永远相伴先妣亡灵。为了给母亲守孝,朱子于墓旁建了数间草房,每月朔日(初一),望日(十五)祭奠。为母守孝,他屡屡辞官,并将草堂取名为“寒泉精舍”。

“寒泉”一词,出自诗经:“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故后世常以“寒泉”喻子孝其母。朱子在此开始了隐居6年的守孝、授徒、著述生涯。寒泉精舍乃是朱子亲手创建的第一所书院。在此期间,他潜心著作,除先后著作了《西铭解》《论语精义》《太极图说解》等巨著外,还与弟子赵师渊共同完成了史学著作《资治通鉴纲目》。

特别是淳熙二年(1175)四月,“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来到建阳莒口寒泉精舍与朱子相会,他们共同研讨,反复切磋,编成了理学的入门书——《近思录》十四卷。这是我国第一部哲学文章选集。

(来源:南平团市委、大武夷文旅等微信公众号)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