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城乡焕新 乡愁依旧——南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难点破解

水吉镇2024-06-28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南平市所属10个县(市、区)建县历史均在千年以上,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城乡大地遍布古书院、古民居、古廊桥等历史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平衡城乡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南平市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努力找准城乡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最大公约数”,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保护格局,让城乡焕新颜,让乡愁依旧浓。做好“建”字文章

南平市所属10个县(市、区)建县历史均在千年以上,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城乡大地遍布古书院、古民居、古廊桥等历史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平衡城乡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南平市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努力找准城乡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最大公约数”,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保护格局,让城乡焕新颜,让乡愁依旧浓。

做好“建”字文章,激发古城活力

建瓯,古称建州,具有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福建之名即取自福州、建州首字。

2023年1月11日,省人大代表,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来到所在的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南平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张彦强调,福建有福,幸福靠“建”,我们既要做好“福”字文章,也要做好“建”字文章。

建瓯市主动融入“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锚定“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发展定位,系统整理挖掘、宣传推广、保护利用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建”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建”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走进建瓯市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总兵府、万寿宫、凤冈别墅等明清建筑鳞次栉比,马头墙、砖雕、木构等让人目不暇接,昔日建州风采仿佛重现眼前。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建瓯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121处50年以上的传统风貌建筑。

在古城修缮过程中,为准确还原历史风貌,建瓯市成立市风貌管控领导小组,严格实行项目设计图纸审核把关,对街区风貌、建筑风格、工程用料等进行审核,做到“成熟一个,落地一个”。

为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建瓯市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对建筑开展原真性保护、活态化利用、功能性提升、生态型修复,织补历史文化街区肌理。在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项目中,采取赎买保护、改造回迁、立面改造等多种方式,保留、改造和拆除建筑的比例为7∶2∶1,既保留了街区的完整性,统一协调了建筑风貌,又完善了消防设施,有效保障了整个街区公共安全。

此外,在修缮过程中,建瓯市还系统梳理古城街巷的供排水、网络、配电等管线,推进污水集中处理、管线改造、街巷公园建设等,在人居环境、配套完善、服务供给上不断提升,全面改善群众生活品质。

“在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提升过程中,我们既打造寻根寻魂的文脉工程,也打造群众所需所盼的惠民工程。”建瓯市委书记周靖告诉记者。

去年国庆长假和今年“五一”假期,建州古城共接待游客107.57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6.85亿元,均创建瓯旅游历史新高。

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南平市把城乡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效结合的生动范例。

2020年以来,南平市共实施重点改善提升历史文化街区4条、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38个,修缮及利用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234幢,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居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切实提升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强化要素保障,完善保护机制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离不开顶层设计。只有夯实制度基础,才能让历史文化遗产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2020年,南平市成立了由市住建部门牵头的南平市风貌管控办公室,设立工作专班,统筹协调推动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各县(市、区)均参照成立了风貌管控机构。市县两级均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专项经费纳入每年财政预算,进一步强化了工作保障。

2020年以来,南平市出台《南平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方案》,全方位压实县(市、区)属地主体责任和行业部门主管监管责任。

南平市还在全省首创历史文化资源建档立册和抄告制度,市住建部门每年年初都会把历史文化资源情况建档立册,抄告至县、乡、村三级,告知其保护要求和权利义务,确保基层干部熟悉掌握相关标准和要求,更好履行历史文化保护职责。同时,鼓励县(市、区)积极探索建立历史文化资源领导干部离任交接制。

2022年4月,南平市结合旧城改造片区开发行动,出台《关于在旧城改造片区开发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在实施旧城更新改造、组织项目建设和开展征地拆迁前,落实“凡拆必核、凡改必核、凡移必核”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核查机制。

此外,南平市住建部门还联合市纪委监委开展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监督检查,对督查中发现的传统建筑构件回收利用、日常巡察监管不完善等问题,严格要求相关部门、单位完成整改。

“2020年以来,全市共有42个实施旧城改造开发的片区按照政策要求,严格执行‘先普查后征收’制度,出台文化遗产和风貌保护措施。”南平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动城乡焕新,保持乡愁依旧

老宅古街是最能留住乡愁记忆的地方,每一幢老宅都记录着家族的繁衍生息,每一条街巷都见证着岁月的流逝变迁。如何让老宅“活”起来,让古村“火”起来?

南平市在城乡建设中,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保护模式,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本地乡贤参与历史文化保护,通过合理利用、适度开发,推进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使用权流转,提高利用率,实现历史资源保护与发展共赢。

建瓯市在古城保护开发中,引进品牌运营公司,对古城进行统筹运营,以系统化的运营思路,实现对历史文化街区统一化的产品输出和品牌管理。如在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业态选择上,注重挑选弘扬“建”文化、与街区环境契合的商家入驻,宋式点茶、非遗拓印等业态纷纷落户,整条老街区充满浓浓的“建”文化味道。

政和县外屯乡稠岭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村庄内存有多幢传统建筑。近年来,稠岭村聚焦传统建筑活化利用,以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微改造、精提升”为主,流转稠岭村闲置古民居10幢,通过盘活闲置传统建筑,丰富旅游业态,吸引民宿、网络直播等多元业态入驻,有效推动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民俗文化等独特资源转化为文旅经济发展新动能。

邵武市金坑乡引入台湾乡建乡创团队改造村落,盘活传统古村落闲置房源,完成传统建筑收储14幢、租赁6幢,古建修缮23处,采取“认养+共建”形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古民居保护与经营……一度落寂的古村落,如今正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海峡通讯》2024年第12期 | 6月下)

记者手记

找准“最大公约数”

长期以来,城乡各地以多种形式守护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独特的文化标识。

然而,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城乡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千城一面、拆真建假、拆旧建新、拆小建大等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在追求城乡焕新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南平市在经济相对后发的条件下,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在城乡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中找准 “最大公约数”,坚持守住历史文化的“根”与“脉”,做到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形成保护合力,拓展活化利用方式,既促进了城乡旧貌换新颜,又让乡愁依旧可见可寻。

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让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成为全社会共识,应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要以审慎开放的理念,加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重视文脉传承、价值传递,让更多的文化遗产滋养城乡气质、融入日常生活、浸润人们的精神家园。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