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串珠成链 民生为本——南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项目抓手

水吉镇2024-06-30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南平文化遗产众多,如何有效地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让老百姓真正有获得感,是重点,更是难点。南平紧紧抓住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这个战略核心,充分发挥武夷山“双世遗”、国家公园品牌和朱子故里等优势,系统化规划、整体性联动、项目化运作,让闽北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用起来,让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环带建设 文旅融合大手笔今年5月1日,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正式启动运营。“五一”

南平文化遗产众多,如何有效地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让老百姓真正有获得感,是重点,更是难点。

南平紧紧抓住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这个战略核心,充分发挥武夷山“双世遗”、国家公园品牌和朱子故里等优势,系统化规划、整体性联动、项目化运作,让闽北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用起来,让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环带建设  文旅融合大手笔

今年5月1日,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正式启动运营。“五一”期间,短短5天,46个打卡点累计接待游客28万人次。46个打卡点中,日均流量超千人次的点位有15个,其中考亭书院、三色书坊、武夷梦华录、五夫理学小镇、燕子窠、桐木关口、下梅村、香江茗苑、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日均流量超2000人次。

作为国内第一条国家公园风景道,1号风景道是南平推进建设环带新风景的一条“流动风景线”,途经武夷山市、建阳区11个乡镇40个村,总长约251公里,寓意“爱武夷”。它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近年来,南平市委、市政府发挥“双世遗”和首批国家公园所在地的优势,聚焦“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福建会客厅”的目标,以国家公园红线为基准线,在1001.41平方公里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外,系统谋划了面积4252平方公里的协调保护区、融合发展区作为“缓冲区”。

这个“缓冲区”就是环带,覆盖了武夷山、建阳、邵武、光泽4个县(市、区)、31个乡镇(街道)、203个村。环带包含A级旅游景区21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7个、3A级景区10个、2A级景区3个。环带之间,拥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中国传统村落10个、省级传统村落14个。

“提升获得感、舒适感、安全感”,南平市委书记袁超洪明确要求进一步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串珠成链、整体提升,加快打造建设大武夷文化旅游圈。

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集中展示了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四个最”特征的自然景观,以及朱子文化、茶文化、闽越文化、建盏建本文化、宋慈文化等人文景观。行走在风景道上,游客充分感受到“处处有文化、满眼皆山水”的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加快场景化建设,让文化遗产更易感知,打造凸显传统性、激发旅客情感的旅游场景。文旅融合是城乡建设中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路径。

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作为建窑遗址所在地,围绕“千年建窑,耕读后井”的主题形象,通过建设与保护性开发,成为集千年建窑遗址观光、建盏手工制作、新村展示、乡村体验、农业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区。

和后井村一样,受益于环带的建设发展,一批有特色的村镇正在崛起。星村镇获批全国产业强镇,桐木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下梅村获评全国特色产业强村,五夫镇、麻沙镇获评全省综合治理示范镇。串珠成链的环带文旅融合新业态正在逐步完善,不断带动沿线乡村振兴。

朱子文化  浸润人心大IP

“朱子文化在南平处处可见、人人知晓、事事结合。”南平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干部、南平团市委统战部部长叶添对记者表示。他说,现在,“卡通朱子”文化IP已全方位融入城市文明建设体系,融入大街小巷的公共交通、电梯楼宇内形形色色的公益广告海报位。

今年4月3日,南平制定出台《南平市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文件明确,引导完善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 团体章程等,推动朱子文化融入社会生活,成为老百姓“日用心不觉”的行为规范,打造有朱子印记的城市文化标识;持续打造“大话熹游”文化 IP, 发挥朱子文化 IP 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在南平,“卡通朱子”一边化身乡村旅游“金牌向导”,在朱子故里武夷山市五夫镇为四海游客提供指引;一边化身文化传播使者,持续上新贴纸、文具、摆件、玩偶等文旅产品。“卡通朱子”在福建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上精彩亮相,成为南平公共品牌“武夷山水”的形象代言人;2023年3月,被南平市委、市政府确立为南平市城市文化IP。

“我们将持续探索更多新颖的方式,持之以恒拓展文化IP在联动区域资源、承载人才孵化、赋能产业升值、推动农文旅融合等方面的效能,帮助乡村更好地实现振兴。”“大话熹游”项目创始人雷希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何避免南平各县市区项目同质化甚至项目“打架”,南平市文旅局四级调研员陈家康、南平市住建局二级调研员李广钦均表示,南平市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活化利用是体系化推进的。每个县市区的发展,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市级层面在资金配套和管理上都将加强协调和管控。

三馆联盟  非遗保护新创举

剪纸与茶饮融合,他们推出“武夷姑娘”茶品牌;剪纸与“福”文化融合,他们把永定土楼、武夷山等福建文化地标纳入“福”字里。

在浦城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周冬梅带领下,“剪纸+N”融合到其他领域,实施“剪纸+文创”“剪纸+餐饮服务”“剪纸+数字影视”“剪纸+福文化”等产业提升战略。非遗剪纸不再单调,“剪花”盛开在茶叶包装、茶杯、盖碗、手机壳、手袋上。源自生活的剪纸,跨界融合,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回归生活,活色生香起来。

非遗活起来,并非没有缘由。近年来,惠民非遗展示展演,在南平活动不断。南平非遗热,背后是制度上的创新——三馆联盟。

三馆联盟是我省设区市第一个针对非遗保护领域,在主要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中推行的常态化合作的创新机制。2022年8月,由南平市文化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组成的“文图博”三馆联盟成立。三馆联盟弥补了单项合作的局限性,打破了三馆管理体制上的壁垒。联盟首次提出“五个一”绩效考核指标,即每月一项小型主题活动;每半年一场展览;每年一场大型展演展示活动;每年一次党建活动;每年年终一份总结年报。三馆联盟以考评体系规范合作举措,为非遗保护工作行稳致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开创了南平非遗保护的新天地。

南平市文化艺术馆副研究员张慧直言,在非遗保护工作走向深入的背景下,尝试逐渐打破体制壁垒,由“私产观”“个人政绩观”转向非遗联动的大遗产观,在一场场非遗活动润物细无声的传播中,不断提升文化遗产的社会能见度。联盟是守正与创新的结合,正如非遗来于传统,活于未来。

(来源:《海峡通讯》2024年第12期 | 6月下 作者:海峡通讯记者 范荣生)

记者手记

给老百姓获得感

南平市文化遗产丰富。不管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还是文旅融合项目、文创产业开发推广,我们发现,南平多年来立足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文化遗产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用得上,不仅“飞入寻常百姓家”,还让老百姓真正有了获得感。

在这里,文化遗产不再遗世而独立,它们有了烟火气,来到大众的生活中;在这里,古老与年轻碰撞交融,知识与趣味巧妙挂钩,历史、当下与未来充分链接。

无论是项目抓手,还是非遗项目的普及推广,都要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要避免赶时髦,走过场,忽冷忽热;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做到存真不失真,尊古不复古,守正不守旧。

只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给现代南平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和推动力。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