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人文闽北|延平文化标识之“双剑化龙”

水吉镇2024-09-02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双剑化龙”典故源于延平山川独特的地域风貌。古人认为延平属“斗牛宿”域,两溪汇合,独占闽江干流鳌头。形成东、西溪“阴阳”之合,似雌雄蛟龙际会之势,“由巽入福于海”“占溪山之雄,当水陆之会。负山阻水为七闽襟喉……有类建瓴,以言用兵形势……”古往今来都被人们认为是蛟龙出入和兵家必争之地。修缮后的“双剑化龙”(林水鑫 摄)据记载,最早出自初唐《晋书卷三十六·张华列传》:“吴灭晋兴初,司空张华邀善妙达纬象

“双剑化龙”典故源于延平山川独特的地域风貌。古人认为延平属“斗牛宿”域,两溪汇合,独占闽江干流鳌头。形成东、西溪“阴阳”之合,似雌雄蛟龙际会之势,“由巽入福于海”“占溪山之雄,当水陆之会。负山阻水为七闽襟喉……有类建瓴,以言用兵形势……”古往今来都被人们认为是蛟龙出入和兵家必争之地。

修缮后的“双剑化龙”(林水鑫 摄)

据记载,最早出自初唐《晋书卷三十六·张华列传》:“吴灭晋兴初,司空张华邀善妙达纬象的雷焕共寻天文。焕曰:斗牛间颇有异气,乃宝剑之精。并谓剑‘在豫章丰城’(今江西丰城)。于是补雷焕为丰城县令嘱寻宝剑。晋元康元年(291),焕在狱垣掘出‘龙泉、太阿’二剑(一曰干将、莫邪),雷焕遣送一剑与张华,留一自佩。后因‘八王之乱’张华被诛,剑落不明;雷焕卒,晋永兴元年(304),其子雷华任建安郡从事,一日佩剑过延平津,剑忽从腰间跃出入水,使人没水寻之,却不见剑。但见双龙各长数丈,没者惧而返。须臾光彩照水,波浪惊沸,众人谓之是双剑复合在此化龙。”从此,“延平津”名扬天下,延平因此得名“剑津”“剑浦”“镡川”“龙津”“剑州”“南剑州”等。

天地合德,地灵人杰。明宣德二年(1427),“双剑化龙”典故主要人物,古丰城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县令雷焕三十九世孙、明永乐进士雷诚知延平府,且“九载秩满,闻誉烨然”(《南平通鉴》、丰城《雷氏族谱》),堪为雷氏一脉与延平奇缘。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江西人陈执礼到南剑州任通判,为纪“双剑化龙”神奇及贤明知府,在城东化剑潭边鲤鱼山上修建“雷从事祠”,后人在祠里加祀了其父雷焕及张华,称为“张雷庙”,又名“灵应庙”,庙左边修化龙“灵应阁”,初称“剑归阁”,后名“化剑阁”。还在九峰山第一峰修建“雷公亭”。

九峰山第一峰上的“雷公亭” (张水榕 摄)

该阁“面对九峰、临潭而立,风景殊绝”,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到此吟咏怀古,观物兴怀,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记载。著名理学家朱熹就曾作《题剑阁望南山》:“川流汇南奔,山豁类天辟。层薨丽西崖,朝旦群峰碧。”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地理》;清乾隆《延平府志》、民国《南平县志》;清陈勉《闽中十景图》之《剑浦环峰图》等典籍、图作中,也都非常清晰地展现了“双剑化龙”典故和化剑阁的身影。历代一次次地重修重建化剑阁,最终移到闽江边靠近渡口的地方(今恒大御景下方的铁路附近),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淡出时人视野,变得仙颜难觅,徒留遐思。

延平山川(斗、牛二宿分野)——天地人感应合一。典故展示了一幅神奇壮丽的延平地理人文历史画卷。延平湖双剑潭碧波浩荡被誉为“延平古八景”之一的“龙津春浪”,神话传说“双剑化龙”成为令人津津乐道的乡土名胜,享誉八闽。延平山川地灵人杰的盛名便广为人知,它再经由许多过往延平的文人墨客的反复创作和强调,便很快具有了延平“文化标识”的特殊意味。

“双剑化龙”典故传承久远、地域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口耳相传外,还有历代文雅士人书籍、报刊杂志、市标、化剑阁、影视、历代名人歌诗100多首等传承形式。雌雄“双剑终合,化作神龙”,寓意阴阳和合,亲友团聚,平安吉祥,繁衍兴旺,在延平地域文化中流传。

2023年10月,“双剑化龙”传说被列入南平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延平区文化馆)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