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文化中国行|在成语里读懂南平

水吉镇2024-09-02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南平,千年古邑,钟灵毓秀,文化繁盛,是朱子故里,理学圣地,朱子文化、闽越文化、建盏文化、建本文化、茶文化等源远流长。南平英才辈出,朱熹、柳永、李纲等名人荟萃,江淹、陆游、辛弃疾等过化于此,留下了梦笔生花、程门立雪、万紫千红等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来闽考察,首站就来到南平并作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南平,千年古邑,钟灵毓秀,文化繁盛,是朱子故里,理学圣地,朱子文化、闽越文化、建盏文化、建本文化、茶文化等源远流长。南平英才辈出,朱熹、柳永、李纲等名人荟萃,江淹、陆游、辛弃疾等过化于此,留下了梦笔生花、程门立雪、万紫千红等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来闽考察,首站就来到南平并作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发掘我市独特文化资源,南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共同整理编辑出版《成语中的南平故事》。《成语中的南平故事》收录了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成语21条,以通俗简洁的语言、形象生动的图片,从不同侧面展示了闽北先民筚路蓝缕、历尽艰辛,不仅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还留下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文经典。本期,择选其中,以飨读者。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用来形容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该成语最早出自宋·邵雍的《河南程氏外书·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该故事讲的是,一日,杨时和游酢一同去拜见理学宗师——程颐,正好遇上程颐午休,他们两人为了不打扰先生休息,便恭恭敬敬地侍立在门外等候,此时天上已飘起了鹅毛大雪。程颐醒来,见杨时和游酢等了好久,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杨时(1053一1135),字中立,号龟山,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福建省三明市)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游酢(1053 -1123),字定夫,一字子通,学者称广平先生,亦称鹰山先生,北宋建州建阳人,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杨时、游酢同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

一知半解

“一知半解”形容对事物知道的少,理解得也不深。该成语出自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意思是,悟有悟浅悟深之分,有人悟得有限,有人悟得很透彻,而有的人不但知识储备有限,而且理解能力也很有限。

严羽,生于1192-1197年间,卒于1241-1245年间,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世称严沧浪。邵武人,著名的诗论家、诗人。因一部《沧浪诗话》,成为中国古代诗学一代宗师,名重中外。《沧浪诗话》是继钟嵘《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后最重要的诗歌理论专著,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倡导以禅喻诗,强调“别趣”“别材”“妙悟”和“入神”,这些是他诗歌理论的精髓,是他勇于创新和特立独行精神的表现。

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意为源泉里涌出的水,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该成语最早出自宋·朱熹《观书有感(其一)》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说的是,一年初春,朱熹迎着和煦春风,在池塘边徘徊,苦苦地思索着读书中遇上的一个难题,忽有所得,抬头再看看面前的一个池塘:塘面如明镜一般,塘水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一时兴起,吟咏成七言诗《观书有感》一首。

诗的大意是:眼前这块方形的池塘,就像似一面打开了的明镜。天色和云影映照在池水中,还不停地移动着。这池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只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上不断流来。这一自问自答,从前两句方塘的形象中引出,亲切自然,令人信服。

株树斗粟

“株树斗粟”意为“种植一棵树,酬谢一斗的粮食”。“株树斗粟”源于元代“植树一株,酬粟一斗”的典故。

说的是,元末至正十四年(1354),建安县(今建瓯)大旱,田地绝收,岁末年初灾民遍野。明朝太师杨荣(1371-1440)的祖父杨达卿(1305-1378),系房道镇耕读世家望族的族长,家境殷实。他欲开仓赈灾,但又恐会招惹“收买人心,图谋不轨”的麻烦,便以“植树一株,酬粟一斗”方式,发动灾民在龙津里杨家的祖山——大富山营造风水林。林成后,杨达卿推崇北宋名相范仲淹的“义田”之善举,崇尚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崇安县设“义仓”之良措,效仿史上立“义学”之风范,将大富山人工林定为“义林”,立有训嘱。到了明代,杨荣考中进士当官升至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后,其族人既延承“义林”的祖训,又增加生态林的功能,加以封育保护。取名万木林,延续繁衍至今。

万紫千红

“万紫千红”指的是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用以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成语出自宋·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故事说的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朱熹信步间见到百花盛开情景,即兴作《春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寻芳的地点是泗水(山东省境内)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自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诗。诗中的“泗水”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如坐春风

“如坐春风”意为好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成语出自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宋朝时期,朱光庭是理学大师程颢的优秀弟子,十岁能写文章,嘉佑二年登进士第,初授万年县主簿,终集贤院学士、知潞州,时人称“明镜”。一日,他在汝州听程颢讲学,如痴如狂,听了一个多月才回家,回家逢人便夸老师讲学的精妙,他说:“这次学习,我听老师讲课,好似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一样。”

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意为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融会贯通”出自宋·朱熹《朱子全书》:“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这句话是说,能够运用所学,从一件事情上,说出其它类似的相同事情,这种举一反三的方法也是读书的感悟与真谛。这是学者用心钻研,认真刻苦,探寻真理,然后融合多方面的知识理论,达到全面透彻的领悟,才会获取这样的结果。

春色满园

“春色满园”意为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色满园”出自南宋浦城诗人叶绍翁的名篇《游园不值》,全文是“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写的是江南的春天,正值云淡风轻、阳光明媚的时节。诗人叶绍翁乘兴来到一座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内的花木。他轻轻地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应答,又敲了几下,还是无人应声。诗人猜想,大概是主人怕园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贱踏,所以闭门谢客。失望之中,正准备离去时,抬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伸出墙外,让他顿时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绚丽灿烂的春光和一种意外的喜悦。

梦笔生花

“梦笔生花”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用以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成语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初,淹罢宣城郡,遂宿治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讲的是,三国时期,闽境属吴国,建安郡署(在今建瓯)管辖的吴兴县(今浦城县)城西1.5公里有座孤山,南朝萧子开《建安记》载:“孤山在环障之中,其地平坦,……挺然孤立,故名。”后因南朝文豪江淹的写作突有长进的故事与它有关,遂改为梦笔山。元徽二年(474),江淹被贬为吴兴县令,他对当时还被认为是“荒蛮”僻远的吴兴县,“有碧水丹山,珍木奇草”感到惊喜,尤其对孤山特别钟爱;常“悠然独往,或日夕忘归”。一夕宿山中,梦见一位俊秀的男人,自称是晋朝的文学家郭璞,赠予他一管五彩花笔。此后江淹文思泉涌,从大自然中吸取灵感,将深厚的历史蕴味和人生意味凝于笔端,投注给吴兴县,杰作连篇,作了《赤虹赋》《青苔赋》等10余篇诗赋,题材新颖别致,文词绚丽多彩,音韵铿锵优美。文坛称妙笔“生花”,孤山遂改名梦笔山。山以人显,传为“梦笔生花”成语佳话。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