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回家乡来 助乡村兴 | 桂林乡:“新农人”林下掘金破解生态困局

水吉镇2025-07-23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 【编者按】为吸引更多在外工作的邵武籍青年返乡创业,邵武市融媒体中心特开设“回家乡来、助乡村兴”专栏,旨在通过宣传邵武籍青年返乡创业的典型故事,唤起更多邵武籍青年的家乡情怀,投身家乡建设,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生鲜活力,营造浓厚氛围。今日推出“回家乡来 助乡村兴”专栏系列报道之十二桂林乡:“新农人”林下掘金破解生态困局在桂林乡槎口村,提起80后党支部书记黄峰,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编者按】

为吸引更多在外工作的邵武籍青年返乡创业,邵武市融媒体中心特开设“回家乡来、助乡村兴”专栏,旨在通过宣传邵武籍青年返乡创业的典型故事,唤起更多邵武籍青年的家乡情怀,投身家乡建设,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生鲜活力,营造浓厚氛围。

今日推出“回家乡来 助乡村兴”专栏系列报道之十二

桂林乡:“新农人”

林下掘金破解生态困局

在桂林乡槎口村,提起80后党支部书记黄峰,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位1988年出生的年轻人,2021年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家乡,挑起村党支部书记重担,一心带领乡亲致富。

刚上任时困难重重,村集体“穷”、竹林荒废、鲜笋价低……他天天钻山林、访农户,反复琢磨。他说:“家乡不缺绿水青山,缺的是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产业思维。”为此,他多次拜访省内外先进农业基地,学习精细化管理经验。

2022年开春,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邵武市悯农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村里最为丰富的毛竹林为突破口,将产业“精益管理”理念引入竹林管护。在各方专家指导下,他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台《毛竹全周期作业手册》。

科学管护使毛竹林亩产值从800元跃升至2200元。竹林有收益后,他又带领村民发展竹下空间,在竹林套种中药材黄精。“竹子在上头长,黄精在下面生,一块竹林两份收成,多好!”黄峰说。“上竹下药”的立体结构,让土地利用率提升了3倍。他又琢磨把当垃圾扔的笋壳制成菌棒种菇,通过“笋壳-菌棒”循环模式,农业废弃物结合利用率从12%提升至85%。

合作社的成立成功破解了“毛竹低价贱卖、林地闲置抛荒”的生态困局,他探索的“机械提质+林下掘金”双轮驱动模式,构建起“鲜笋加工为基、林药增值为翼”的绿色产业链。

三年来,合作社流转毛竹林实现集约化经营2785亩,建设500平方压榨笋加工厂,配置大小设备12台套。如今,合作社注册的“武夷新农人”商标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年产优质鲜笋1500吨,形成鲜笋(清水笋、速冻笋)与加工品(笋干、黄精茶)2大类8款商品矩阵。林下套种100亩黄精,亩产鲜品800公斤,推出黄精切片、即食药膳包等产品。

最喜人的是合作社通过零工市场平台,带动11户脱贫户、42户散户实现家门口就业。笋农老李感慨:“以前辛苦一年赚不到3万,现在跟着合作社干,年入5万还能顾家,比出去打工强。”

望着满山翠竹,黄峰计划再流转5000亩竹林,建精深加工车间,开发即食笋脆片、黄精能量棒,搭上物联网快车,让每个产品都可溯源并拓展电商渠道,让“武夷新农人”产品飞入千家万户……

“年轻人回来得好啊!”村民的真心话,黄峰记在心里。这位走出大山又坚定归来的“新农人”,用智慧和汗水将乡村振兴从口号变成可触摸的现实。他林下掘金破解生态困局的模式不仅富了村民“钱袋子”,更点亮了年轻人的归乡路。

作者:黄剑琳编辑:谭一璇

审核:缪顺春 李婷

终审:陈一沿

邵武融媒

邵武市融媒体中心微服务平台,在线阅览邵武市热点新闻。

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