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近年来,越来越多武夷山茶人参与制作龙须茶——让古老非遗真正“活”过来

水吉镇2024-06-20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龙须茶曾是出口产品。(资料图片)龙须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余盛良在捆扎龙须茶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碧水丹山武夷山,是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说起武夷山的茶,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以金骏眉、正山小种为代表的武夷红茶,名闻遐迩。然而,对拥有300多年深厚历史底蕴的“龙须茶”,了解的人却不多。但,总有一些人在努力:5月以来,“曦瓜”“心头肉”“仙佑”等品牌茶企制作的武夷八角亭龙须茶新品陆续上市;

龙须茶曾是出口产品。(资料图片)

龙须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余盛良在捆扎龙须茶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碧水丹山武夷山,是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

说起武夷山的茶,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以金骏眉、正山小种为代表的武夷红茶,名闻遐迩。

然而,对拥有300多年深厚历史底蕴的“龙须茶”,了解的人却不多。

但,总有一些人在努力:5月以来,“曦瓜”“心头肉”“仙佑”等品牌茶企制作的武夷八角亭龙须茶新品陆续上市;杨冬平、余盛良、徐秋生等人正在申报南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他们相信“龙须茶”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活”过来,甚至“火起来”。

被列入南平市非遗项目名录

龙须茶又名“束茶”,是用条形茶叶以彩色丝线捆扎成一束一束的茶条,形似凤尾、龙须。

龙须茶早在清初即有文字记述。清康熙五十六年间(1717),崇安县令陆廷灿在《续茶经》中记载:“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等”。并简述其采制之法云:“摘初发之芽一旗未展者,谓之莲子心。连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谓之凤尾龙须”。据此记载,清初不但已有龙须茶名称,而且还有采制方法的介绍,由此推断,龙须茶至迟在明末清初就有生产,迄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

龙须茶做工精巧、外形美观、饮用方便,颇受海外侨胞欢迎。1941年《闽茶季刊》记载:“1939年,龙须茶出口数为194箱,每箱净重19千克,加上本地销售数,总量应在万斤以上”。当时主要销往美国旧金山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每逢新年和喜庆之日,当地侨胞多以龙须茶作为馈赠礼品。

龙须茶原产于武夷山和建瓯,以八角亭所产品质最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在他的《中国茶经》中写道,“龙须茶闽北各地有产,尤以武夷山八角亭为最”。因此,又名“八角亭龙须茶”。

继2022年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后,2023年10月,八角亭龙须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十批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龙须茶制作技艺与武夷岩茶有异同

八角亭龙须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冬平的祖辈就制作龙须茶。

“不希望龙须茶失传。”从2001年开始,在制作武夷岩茶的同时,杨冬平也制作了少量的龙须茶。

萎凋、茶青、揉捻、捆扎、烘焙……龙须茶的制作技艺与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这是现在市场上占主流的龙须茶的制作工艺。”杨冬平说,“现在大部分龙须茶,准确说叫龙须乌龙茶,以前的龙须茶,以龙须绿茶为主。”

要想让龙须茶走出深山,就要将龙须茶与大众日常所需相结合。如何立足传统工艺,创新发展思路,让非遗文化从生活中来,到市场中去?近些年来,杨冬平等人结合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变龙须绿茶为龙须乌龙茶。

“直到2014年才批量生产,一年做二三百斤,从2017年开始就更多了,每年都有上千斤。”他说。

数量为什么会增加这么多? 杨冬平说,“接近武夷岩茶的口感,让越来越多的武夷岩茶爱好者们逐渐接受了龙须茶。”

“做龙须茶是典型的‘慢工出细活’。”19日,八角亭龙须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冬平说,“揉捻之后,需要把茶条一根根捋直,再捆扎成束,因为这样子没办法迅速烘干,所以还需要多次烘焙。”

经过前期的调研、讨论和茶样品鉴,2021年9月,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龙须茶》团体标准公布。从该标准上可以看到,特级龙须茶在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感官品质上的要求分别为“花香、果香显”“醇厚、回味甘甜”“橙黄、明亮”“带梗、软亮匀齐、红边显”。

“龙须茶与武夷岩茶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外形上,它是有叶有梗的。”杨冬平说,“所以在采摘和制作上都需要与岩茶分开。”

明崇祯进士周亮工《闽茶曲》云:“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武夷岩茶“陈饮”的习俗,在龙须茶上也表现得更为明显。“龙须茶选用的品种以水仙为主。我今年上市的龙须茶,基本上都是2020年和2019年的。”杨冬平说,“一方面,毕竟是多次烘焙的,所以退火的时间需要更长;一方面,在时间的酿造下,会更富有韵味。”

前些年,杨冬平在销售武夷岩茶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会同时赠送一定数量的龙须茶给客户。“这几年,有的客户向我订制龙须茶,一次就几百斤。”

近年来,他积极参与到线上直播活动。“出现在网友的面前多了,感兴趣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

让杨冬平欣喜的是,制作龙须茶的人,如今已不局限于几个传承人。(闽北日报记者 裴礼辉 文/摄)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