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文化中国行|“遇见朱子”,琴曲雅韵有新声

水吉镇2024-06-24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舞蹈《传颂》南词表演唱《九曲棹歌》古琴独奏《阳关三叠》当古朴悠扬的古琴声与韵味醇厚的南词曲艺相互碰撞,就呈现一场古雅的艺术盛宴。当这场艺术盛宴“遇见朱子”,琴曲雅韵便增加了文化的内涵,展示出人文的魅力……有一种琴音,一响千年,弦歌不辍。那就是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它始终贯穿华夏文明进程,保留着珍贵的古韵,穿越历史尘埃,承续千年文脉。有一种曲艺,清音绕耳,流韵不绝。它是南平南词。自清朝由苏

舞蹈《传颂》

南词表演唱《九曲棹歌》

古琴独奏《阳关三叠》

当古朴悠扬的古琴声与韵味醇厚的南词曲艺相互碰撞,就呈现一场古雅的艺术盛宴。当这场艺术盛宴“遇见朱子”,琴曲雅韵便增加了文化的内涵,展示出人文的魅力……

有一种琴音,一响千年,弦歌不辍。那就是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它始终贯穿华夏文明进程,保留着珍贵的古韵,穿越历史尘埃,承续千年文脉。

有一种曲艺,清音绕耳,流韵不绝。它是南平南词。自清朝由苏州传入南平之后,清新流丽的南词就时时婉转飘扬于闽北大街小巷。

6月17日晚,在南平南词剧场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古韵十足的《“遇见朱子·琴曲雅韵”——非遗音乐会》,吸引了来自闽北各地近两百名观众。以琴为媒,以曲为桥。在琴声的引领下,人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朱子古琴文化的深沉与厚重,探寻南平地方艺术的独特魅力,体味非遗经典的动人瞬间。

既古老  又年轻

南平南词与古琴艺术,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古琴的高雅与曲艺的鲜活碰撞,古老的艺术形式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赢得在场观众阵阵热烈掌声。

巧的是,在闽北,这两种艺术,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非遗项目。说古老,是因为根脉深厚,千年未绝;说年轻,是因为没有名家流派,传承空间较大。

南平南词,一种流行于南平的曲艺形式,被称为闽北的“江南小调”。它形成于18世纪后期,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词剧团工作人员庞敏介绍,南平南词曲艺源于明末清初江苏苏州一带的“滩簧”,约于清末传至福建,并与闽北的民歌小调融合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滩簧小调大多以昆曲戏文为主,原唱、白均用苏州“土官话”。“因苏州话南平当地听众绝大多数人听不懂,便改为南平‘土官话’,后为扩大受众面,尝试运用普通话演绎。”庞敏说,吴侬软语的江南小调,在融入闽北气息之后,别有一番韵味,旋律柔美优雅,婉转动听。后来,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中,发展出了一人主唱跳进跳出分饰多角的表演形式。相比于其他曲种而言,南平南词历史较短,没有丰富的曲牌,也没有名家流派。

古琴,凝聚着东方哲学和美学意境,有着三千年的历史。2006年,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闽北,古琴传承始终弦歌未绝。闽北浦城是福建古琴的发源地,浦城闽派古琴,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闽北作为朱子故里,发展出朱子古琴艺术。朱子,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还是一位琴学家和音乐学者,是记载在古籍上流传下来的130多位古琴大师之一。

朱子在闽北琴书五十载,赋予了古琴理学文化的内涵。2023年,朱子古琴艺术成功列入南平市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较于其他古琴流派,朱子古琴艺术传承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朱熹第28代嫡孙、朱子琴社社长朱锡勇说。

越“近人”  越迷人

在6月17日的非遗音乐会观众席上,既有垂垂老者,也有年幼的孩童。还有不少汉服爱好者身着汉服,给足了“仪式感”。 汉服爱好者悠悠是第一次听南词,她说:“对大众来说,南词和古琴,都是古老的声音,但出乎意料的好听。”

武夷山水与朱子的“身影”始终贯穿非遗音乐会全程——

从朱子那句耳熟能详的“万紫千红总是春”开始,引出描绘春景的古琴曲《四大景》;从朱子所作琴曲、被称为“小流水”的《碧涧流泉》,到“洋洋乎若江河”的经典琴曲《流水》;从南词演唱《九曲棹歌》“武夷山下有仙灵”,到体现朱子琴道的《颐真》,再到南词咏歌《传颂》……

“这场音乐会是一次尝试,我们试图用古琴和曲艺结合的方式,让被很多人认为‘太雅’‘太讲究’的千年雅韵,绽放出时代的新声,同时,期待通过优美的琴音雅韵,以文艺形式传播朱子文化。”活动指导、南平市闽北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专班成员丁文新说。

只有更“近人”,才能更“迷人”。“这次的目的不只是一场演出,更是寻觅知音。”延平区古琴协会会长范甜婷一语道出此次音乐会举办的原因。

作为较早开始传播古琴艺术的专业从业者,范甜婷自2017年起就开始通过公益课堂等开始古琴文化的传播。2023年,朱子琴社在闽北成立,范甜婷也是琴社成员。随着队伍的壮大,朱子古琴艺术传承人开始进机关、进课堂、进青年夜校,让大众了解朱子与古琴。

让非遗更“近人”,南平市南词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的步子迈得更早。以“进校园”为例,中心积极创作编排了南平南词《感恩》、传统折子戏《珍珠塔·赠塔》、戏曲舞蹈《百花迎春》、南词表演唱《九曲流觞》,以及以朱子文化为题材的作品南词情景表演《观书有感》等节目。“今年中心计划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演出51场。”南词剧团张小敏介绍。

见厚重  显活力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在6月17日的音乐会上,人们欣喜地发现,舞台上,南词剧团有了许多年轻的面孔。台上深沉古雅,台下蓬勃热力,舞台仿若一条时空纽带,将历史文化的厚重记忆与蓬勃发展的活力交织在一起,充满生机。

但南词剧团工作人员介绍,剧团有今天这样的生机不容易。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剧团演出市场萎缩,人员严重流失,人才青黄不接。转机出现在南词曲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如今在延平区,南词曲艺已进入中小学校,南词开始后继有人。

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南平南词逐渐变得“接地气”,而加入了文化内涵之后,南词又提升了品位。南词创作融入了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文化、建盏建本文化等南平地方特色文化。精品多了,观众也就多了。剧团排演的朱子诗词格言大型歌舞《朱子之歌》从2014年首演至今,已经数次调整创作并在海峡两岸多地巡演,其中代表性节目南词表演唱《九曲棹歌》惊艳众人。

南词对于非遗的活化传承让“古琴人”深有感触。“正因为南词是在发展中传承,时至今日,饱经岁月沉淀的非遗并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成为不断传承创新的‘新经典’。”范甜婷说,目前,古琴界也在对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中,逐渐摸索出古琴非遗的新表达,比如传承朱子“琴歌”演唱等。

“南词的传承发展给了闽北古琴传承一种启示,单单就古琴而传承古琴,只会让路越走越窄,闽北的古琴文化要与朱子文化相结合才有活力。”丁文新说,朱子古琴艺术作为新晋的市级非遗,不能停留在“古韵”里,而要积极发出新声,这才能让千年回响不绝萦绕。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