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中共南平市委党校法学研究室: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 发展带建设路径之思考

水吉镇2024-08-05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之一。国家公园是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场域,也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一环。自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南平市依托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持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1年以来,南平市创新提出并打造“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以下简称环带),在紧邻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范围(1001km2)的外围,划定4252km2的面积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之一。国家公园是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场域,也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一环。自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南平市依托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持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1年以来,南平市创新提出并打造“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以下简称环带),在紧邻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范围(1001km2)的外围,划定4252km2的面积作为“缓冲区”,把国家公园的文章外做,用“外圈”来保护好武夷山国家公园这个“内圈”,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相统一的发展新路。

一、聚焦建设美丽中国,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七个聚焦”之一,并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其中,《决定》第48条“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还特别提出“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这一重要要求,凸显了完善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战略意义。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武夷山国家公园考察时强调指出:“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并提出“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重要要求,指明了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建设的努力方向和重点任务。环带建设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这一重要指示,坚持改革创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二、明确环带建设价值导向,缔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

1.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构建生命共同体。将武夷山国家公园打造成为全球自然保护地建设的典范。环带建设实际上是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缓冲地带,能够有效避免公园“孤岛化”,保护生态本底价值,保护典型自然生态系统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适应了国家公园设立的目标,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传承优质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提升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和资源本底价值。

2.坚持绿色发展,赓续历史文脉。将武夷山国家公园打造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的典范。为吸引生态移民和产业转移,环带建设通过延展绿色发展的支撑地带,打造全长251公里的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并在沿线4个乡镇10个乡村合理布局一批生态、文化产业,从风貌管控、产业提升、文旅融合等方面形成详规,以推动构建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体系,促进了“双世遗地”及周边地区生态和文旅资源保值增值。

3.坚持全民公益性,改善民生质量。将武夷山国家公园打造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社区发展互促共赢的典范。全民公益性是国家公园的核心原则之一,为了提升公众对生态自然的直观体验感和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责任感,环带建设坚持生态共赢理念,在不断改善周边社区乃至更大范围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加强在国家公园科研、科普等方面的资源投入及旅游服务方面的价值输出,致力于让公众在自然景观、文化审美、科普教育等方面享受到更优质的生态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实行差异化分区管控措施,创新国家公园“生态共富”实践路径

1.空间上: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格局。(1)从地理上看,国家公园与国土空间直接相连,环带地区集合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人口等多元要素。环带《规划》属于分区管控规划,涉及地理范围、控制指标、管控利用强度等空间范围内的重要生态和社会要素,必须体现出国家意志和发展规划的战略性和科学性,合理有序布局生态、农业与城镇的空间功能,为完善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方向选择和价值指引。(2)从规划体系上看,国家和省级的总体规划的设计主要侧重于战略性和协调性,地方出台的专项规划侧重于落地实施。国家公园生态区位极为关键,要统筹考虑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地理区划,就必须理顺环带规划和同域空间规划、发展规划之间的关系。因此,我市在制定环带相关规划时,加强了与上级规划体系的紧密承接,同时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强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要素集成,既适应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系统动态管理的需求,也有利于多层次国家公园的空间规划体系的形成。

2.管理上: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管理原则。(1)生态监管:立足生态功能保障推动生命共同体构建。环带相关规划通过圈层管控的方式,将潜在区域优先纳入空间发展规划,坚持自然资源治理整体保护、综合治理和系统修复的要求,从资源环境要素、生态功能和生态敏感性等方面,加强对自然系统中最重要、最独特、最精华的部分采取最严格的措施。(2)生态修复:为重组零碎分布的自然保护地进行了积极探索。武夷山国家公园内外涉及“双世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不同自然保护地类型,环带建设有利于加强自然保护地的整合,解决以往管理中存在的资源碎片化、保护区交叉重叠的问题,统筹了自然保护地发展、天然林保护修复、野生动植物等保护利用。(3)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资源本底调查与保障权益的需要。环带地区生态资源富集,通过划定缓冲带、明确国家公园“四至”边界,既适应了加强生态监管和完善产业布局的需要,也有利于摸清资源家底,为进一步开展自然生态本底调查及独立价值评估工作提供便利。

3.建设上:坚持全民共享性的发展取向。(1)明确建设发展任务。环带建设要加强对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布局引导,兼顾生态和发展的统一。在生态移民和产业转移方面,既要保持自然村层级边界完整性,合理合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民生问题、资金问题等,又要与环带规划、工程项目、基础设施等要素有效衔接,推动国有林区、垦区、茶园等实现绿色转型。(2)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社区居民可以在不损害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从事环境友好型活动。如在适当区域内开展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和经营性的特许经营项目,利用国家公园“外圈”富集的生态资源开发出更多优质的旅游观光服务产品、载有国家公园标识的人文产品,以及生态科普、自然教育服务等生态产品,满足多元主体差异化需求,既让公众“分配”和“消费”到国家公园的优质生态产品,又能对国家公园附近的城镇、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挥正向的调控作用。

四、深化环带机制建设,健全国家公园治理体系

环带区域位于武夷山“双世遗”地及周边地区,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要求,环带建设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机制建设,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改革创新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1.坚持以最严密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严格按照《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的要求,对国家公园的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和保护协调区实施好分级管控。实施最严格措施保护生态红线,通过开展强化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保护设施等生态环境行动,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快环带地区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和标识系统建设,提升环带资源管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应急防灾等体系,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岷江上游水生态环境清理,发挥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2.立足特色资源做强生态文化产业体系。为做大“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公共品牌,一方面要推进国家公园、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相结合,推动名村、名企、名品联合发展策略,实现传统产业向生态产业转型。另一方面,立足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休憩和教育功能,开发以文化和生态为主的研学教育路线,如五夫朱子文化游、闽越王城考古课程、农旅茶旅体验课程等,在拓展研学市场的同时增强广大民众的历史感和爱国情怀。

3.锚定民生目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社区。坚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方面要从促进经济增长着眼,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发挥“好山好水好空气”优势,培育做大“五个一”产业,打造绿色产业的拓展衔接带,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另一方面,打造生态社区样板,建议依托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从建设管控、风貌引导和产业转型等方面综合施策,分批次有计划地打造一批国家公园入口社区、门户镇村。灵活运用土地置换、拓宽农户融资渠道等方式,释放地役权溢价效应,使社区居民及时分享国家公园资源保护带来的改革红利,从而更直接地参与到国家公园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相关产业中来。

(作者单位:中共南平市委党校法学研究室)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