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盏 > 建盏文化建盏文化
建窑一开始就是烧制建盏吗?
简介根据建窑历史的相关资料,基本上可以勾勒出建盏窑的发展历史,唐末五代,是建窑初期,场地分布在安庵尾山,芦花坪和牛皮芲三个地方,规模比较一般,还是以青釉为主,酱釉为辅。青...
根据建窑历史的相关资料,基本上可以勾勒出建盏窑的发展历史,唐末五代,是建窑初期,场地分布在安庵尾山,芦花坪和牛皮芲三个地方,规模比较一般,还是以青釉为主,酱釉为辅。
青釉器的胎骨通常是灰白色或更直接点-——灰色,这是因为瓷土洗涤的不够精细,胎体中含有不少微粒杂质,表面给人一种粗糙的感觉,有一些会在烧制后形成裂纹,釉色则会出现青黄,青灰,青绿或黄褐色。
所用的施釉法也是采用蘸沾或刷釉,而这样就导致了釉水普遍触及不到底部,因此腹下部分和胎体足部会出现露胎的情况。呈现玻璃质地坚固或滋润莹亮颜色,则属于青釉的标准。而相当一部分瓷釉层厚度会不均匀,烧制低胎釉结合酥脆,釉水常有垂直流动的现象,并且容易剥落。
酱釉的胎骨一般显现为灰色,带比较厚的釉层,深色,并带有流釉的现象,釉层有时还会出现一些青绿,不过还是没能达到宋代建盏的窑变效果。器型主要为罐类,呈酱褐的釉色。
通常壶和罐类的琢器会置于托座上焙烧。托座器表上毕竟常见的刻划,一般为张,吴,徐,余等等的姓氏,此外还有“本”和“未”的窑位标记等,这些反映了窑场是民间组织,多家合作的作坊工作性质。
唐代时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所谓南青北白就是浙江越窑,占据了江南窑业的主导地位。青瓷产品与越窑生产工艺在初期的一致性,表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出土窑具的许多姓氏中,就可能包括了越窑系的工匠和技术人员。
五代到北宋初年这一段时间,建窑的烧制工艺进一步提升,所使用的是一种漏斗形凸底匣钵,正置仰烧黑釉碗。此期间的釉瓷,薄胎薄釉,浅底腹部有肿胀的显着特征,虽然与宋代建盏的厚釉厚胎有一定的区别。但确实算是建盏的先行者。
两宋时期,建窑建盏的鼎盛时期,窑场的规模也是很大,当时烧成了大量的标准黒釉瓷茶盏,当然也不只是茶盏,还有一些少量的杯,钵等器物。只是器型也碗类为大宗,是建窑建盏文化的重要标志。
南宋末年至元初,建窑系窑口又开始烧制青、白瓷器,从风格上看,这一类的青白瓷制品,工艺模仿了江南名窑景德镇湖田窑,呈现出同一时期的特征。
元初后,建窑逐渐被废止。其中的青花瓷器只在大路后门的一处废墟发现,器型有碗类和盘类,胎骨坚精细,白釉纯洁,青花明丽,上面的装饰图案有人物书生,花卉折纸,是建窑元代衰落五百年后的尾声。
综上所述,建窑兴起于晚唐五代,鼎盛于两宋,衰败于元,明清两代彻底没落,期间虽一度出现残余,但终究成不了气候,这也是最真实的建窑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
Tags:
很赞哦! ()
下一篇:返回列表
随机图文
陶瓷史上十大未解之谜之一:曜变建盏,世间仅存三只半
曜变建盏,世间仅存三只半,陶瓷史上十大未解之谜之一 建窑建盏是中国古代名瓷之一,是宋代御用茶具,广受皇亲贵族与文人雅士的追捧。 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盏丨中国的传统技艺,如今被日本奉为国宝
宋时各项生产技术先进发达,手工行业遍地开花,在瓷器制作方面更是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宋代斗茶盛行,故茶器尚黑。建盏因其在1300℃以上的高温中,窑变出如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绚丽多彩的釉色而闻名于世,与青瓷、白瓷形成“三分天下”之势,②成为黑釉瓷烧制技艺的巅峰代表。建盏的特点及其在茶具中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茶具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也是传承文化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古人饮茶时不单对茶叶挑剔,对于茶具的选择也是非常的考究。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器形曾出不风靡一时的建盏是如何没落的?真相竟是这样!
现在喜欢建盏的人越来越多,这不禁让我好奇,当初风靡一时的建盏是怎么隐退江湖的。我们都知道建盏是始于晚唐,兴于宋代,那么,它又是在哪个年代没落的呢?建盏是因茶而生的,它之所以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
点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