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建阳新闻建阳新闻

朱熹与闽北书院略考

水吉镇2024-10-20建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闽北青山绿水间、双世遗武夷山下,朱熹五十载琴书,弦歌不辍古韵悠长;书院遍布,虽历经近千年风雨浸润,残垣断壁间依然是浓浓的儒风宋韵;九曲溪畔,武夷精舍内我们仿佛可以听...

闽北青山绿水间、双世遗武夷山下,朱熹五十载琴书,弦歌不辍古韵悠长;书院遍布,虽历经近千年风雨浸润,残垣断壁间依然是浓浓的儒风宋韵;九曲溪畔,武夷精舍内我们仿佛可以听见一代大儒《武夷棹歌》的吟诵之声。那一段连绵维系的文化血脉跨越千年流光岁月依然辉耀今人。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产生于唐代。唐乾符年间(874—879),原兵部尚书熊秘在建阳创建了闽北第一所书院——“鳌峰书院”。宋代,建州、南剑州、邵武军(今闽北绝大多数地区),书院的数量和分布的区域得到极大的扩展。据《八闽通志》《福建通志》记载,以及各地县志不完全统计,两宋时期福建书院有85所,其中闽北44所,占全闽书院的52%。其中在南宋,新建的书院大多都与朱熹有密切的关系:或为朱熹父亲创建、或为朱熹师长辈创办,或为朱熹的门人弟子创办。尤其是朱熹创建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等四所书院有名可考的门人弟子276人(方彦寿《朱熹书院与门人考》)。门人弟子受他的影响,也纷纷在当地创建书院,书院制度和数量由此迅速发展,特别是建阳书院群堪称当代福建的大学城。朱熹所到之处必亲临书院授徒讲学,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使闽北地区成为闽学的发源地,被称为“理学名邦”“道南理窟”,影响了福建地区乃至全国兴教重学风气的形成。

朱熹的一生与闽北书院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

少习家训——接受启蒙教育的书院

朱熹幼承父训、聪颖端悫,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据《建宁府志》《政和县志》等文献资料记载,朱熹少年儿童时期在闽北就读过的主要有云根书院、星溪书院、环溪精舍、屏山书院、湛卢书院等书院、精舍,其中还有朱熹学术有成之后讲学的兴贤书院和瑞樟书院。

政和云根书院、星溪书院 南宋建炎四年(1130),朱熹生于南剑州尤溪,此后随父朱松数年辗转宁德福州泉州,于1135年迁居闽北政和(政和也是朱松1118年由徽州婺源入闽的第一站)。

云根书院在政和县治西。北宋宣和间(1119-1125),朱松任政和县尉时,建于县西之黄熊山上。星溪书院在福建政和县治之南正拜山下。宣和五年(1123),朱松任尤溪县尉时建。朱熹“岁时来谒祖茔,必信宿于此而去”(嘉靖《建宁府志》卷十七),并曾“读书其处”(《政和县志》卷三)。绍兴年间,为祭扫祖墓,朱熹曾随父在此两所书院读书。幼年的朱熹笃实好学,常常在朱松创建的云根书院和星溪书院读书明理,接受父亲的启蒙教育。

建瓯环溪精舍 1137年,朱熹随父亲寓居建瓯。嘉靖《建宁府志》记载:“(绍兴)十年庚申十一岁受学于家庭。”绍兴十年(1140),朱松于建瓯城南筑环溪精舍,在这里他亲自为朱熹讲学授课,教朱熹《左氏春秋》《论语》《孟子》及诗文等。儿童时期父亲的教育对朱熹此后学习儒家经典影响深远。建瓯城南建溪畔的沙洲上还留下朱熹“坐沙画卦”的佳话。

长得名师——接受全面儒家教育的闽北书院

1143年,朱松病逝。弥留之际,朱松将十四岁的朱熹托付给自己的同窗好友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当时的抗金名将刘子羽,并请自己的三位好友“武夷三先生”(即刘子羽的弟弟刘子翚、白水先生刘勉之和籍溪先生胡宪)教育朱熹。在五夫里,长辈们对朱熹照顾有加: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屏山脚下、潭溪之畔筑建紫阳楼安置朱熹一家;刘勉之在朱熹成年之时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胡宪教授朱熹的时间最长,约20年;而刘子翚对朱熹的影响最大。在五夫里,朱熹勤勉好学、矢志攻读,博览群书,问道学佛,吸纳诸子百家毫不倦怠,受到了正规全面的儒家教育。这段经历对朱熹的入仕和理学思想的传播产生了重大作用。

崇安(武夷山)屏山书院 屏山书院(现存建阳的屏山书院为刘子翚后人在长埂小源村所建),宋刘子翚奉祠归隐后于建炎四年(1130)创建。原为刘氏家塾,名“六经堂”,位于崇安县五夫里的屏山麓,苍松茂林,环境幽静,是朱熹少年从师苦读和成年后授徒讲学的一所重要书院,也是朱熹理学思想根植的一块沃土。在屏山书院,刘子翚待朱熹以亲子之情倾力教诲。淳祐二年(1242),宋理宗为褒扬刘子翚的教育功绩,敕命将“六经堂”扩建为“屏山书院”,书院匾额为朱熹手书。屏山书院之后也成为朱熹讲学授课之所。

湛卢书院 位于今松溪县的湛卢山脚下,是县人为纪念朱熹而建。书院前身为朱熹修建的“吟室”。

朱熹祖父葬于政和星溪的护国寺,距离湛卢山 20余里。朱熹少年时代就经常随父经过湛卢山拜祭祖父,“自后往来祭扫,侨寓此读书。”后来朱熹就在山脚下修建了“吟室”以潜心读书,朱熹逝世后,宋宝庆三年(1227)松溪乡民为了纪念朱熹,在其“吟室”旧址上修建了湛卢书院。

广育桃李——著述讲学过的闽北书院

绍兴二十一年(1151),朱熹22岁入都临安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正式步入仕途。在同安,他致力整顿吏治,一边主簿县务,一边讲学县学,开始了他的仕途和教育生涯。绍兴二十七年(1157),淡泊仕进的朱熹辞职离开同安,回到崇安五夫里,在此后近40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五夫进行教学和著述活动。

兴贤书院 兴贤书院在崇安(今武夷山)五夫里籍溪坊(今兴贤村),为学者胡宪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起初是作为隐居乐道、讲经授徒、兴贤毓秀之所,朱熹少年时期也曾在此读书求学。胡宪去世后,淳熙八年(1181)朱熹在南康军任满归五夫里时,为纪念恩师胡宪,又扩建兴贤书院,亲书门匾“兴贤书院”,并长期在此授徒讲学,此后兴贤书院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一所重要课堂。

瑞樟书院 瑞樟书院在建阳县麻沙渡头。为屏山先生刘子翚族弟刘中所建,作为讲学之所。书院原为刘氏先祖刘骜所建的义斋祠,朱松将朱熹托付给刘子羽后师从刘子翚,因此,朱熹也曾在此读书受教,有成之后也常讲道于此。据洪迈《夷坚志》记载,“此木之荣枯,实关刘氏子孙之盛衰”,此后刘氏子孙登科第,樟树必开花,以启其兆,故朱熹改名为“瑞樟书院”。

五夫的屏山书院是朱熹少年求学的书院,也是朱熹授徒讲学的一所书院。

此外,朱熹的足迹遍布闽北山山水水,《邵武府志》记载朱熹也曾到过邵武的蒙谷书院讲课。

理学大成——朱熹创办的书院

朱熹一生创办了四所书院: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紫阳书院)、考亭书院(竹林精舍、沧洲精舍)。

寒泉精舍(2024年2月在建阳莒口马伏村祝夫人墓边上重建开园)朱熹创建的第一所书院,在建阳县崇泰里,马伏天湖之阳,麻阳溪畔(旧称寒泉坞)。乾道五年(1169)朱熹母亲祝夫人过世,次年朱熹将母亲葬于此。守墓期间朱熹在墓旁建寒泉精舍,一面守墓一面读书著述讲学。

寒泉精舍建成前后,跟从朱熹的主要有许升、范念德、李宗思、吴楫、何镐、林用中、蔡元定、刘爚、刘炳等二十余人,他们都是朱熹的高足。其中,蔡元定成为朱熹亦师亦友的弟子。

朱熹在寒泉精舍期间完成《太极图说解》《西铭解》《论语精义》《孟子精义》《资治通鉴纲目》《程氏外书》《伊洛渊源录》等著作。淳熙二年(1175)四月,吕祖谦与朱熹聚于寒泉精舍,共同编成理学的入门书《近思录》,此为我国第一部哲学文章选集。

云谷书院(云谷晦庵草堂)朱熹创建的第二所书院,在建阳县崇泰里云谷山庐峰之巅。朱熹在《云谷记》中赞“旷然者可望,奥然者可居”,希望“耕山钓水,养性读书,弹琴鼓缶,以咏先王之风”。乾道六年(1170),朱熹为母守墓期间委托蔡元定建草堂三间,于淳熙二年(1175)七月建成,名为“晦庵”。

当时,跟从朱熹在晦庵草堂讲学、著述的弟子有蔡元定、刘爚、刘炳、廖德明、刘纯叟、吴公济等人。蔡元定还在庐峰对面的西山建西山精舍,与朱熹云谷晦庵草堂遥遥相对,师徒二人约定遇有疑难当夜则彼此悬灯,相约次日往来论道释疑。师徒间教学相长“悬灯相望”的故事也传为千古佳话。

武夷精舍(也称紫阳书院、朱熹园,全面复建于2001年,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朱熹园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朱熹创建的第三所书院,在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下,是朱熹理学思想成熟的地方。淳熙九年(1182)七月,朱熹奉祠主管台州崇道观而归居武夷,建此书院,次年四月落成。精舍地广数亩,书院功能齐全,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和铁笛亭等建筑物。朱熹的挚友、时任建宁知府的韩元吉在武夷精舍建成时为其写了《武夷精舍记》一文以示祝贺“吾友朱元晦居于五夫里,去武夷山一舍,而近若其后圃,暇则游焉。与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词,哦而歌之,潇洒啸咏,留必数日。”陆游、袁枢亦有诗纪之。

武夷精舍建成后,四方学子纷纷负笈前来,武夷精舍成为朱子学派的学者们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朱熹发展理学的一所基地。在武夷精舍,朱熹知名的门人有蔡元定、黄幹、潘植、潘柄、郑可学、江默、陈孔硕、杨至、余大雅、程端蒙、滕璘、徐昭然、吴必大、万人杰、任希夷、包扬、陈文蔚、董铢、窦从周、杨楫、张洽、杨道夫、李闳祖等百数十人。其中重要弟子有:蔡元定、林用中、范念德、祝穆、刘爚、黄幹(后来成为朱熹的女婿)。

这一时期,朱熹完成了著名的《四书章句集注》《易学启蒙》《孝经刊误》《小学》《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等著作以及《武夷精舍杂咏》《武夷棹歌》等一批诗文和书信。

考亭书院 朱熹创建的第四所书院,在建阳三桂里考亭。朱子晚年定居之所,也是朱子终老之地,还是考亭学派的诞生地。初名竹林精舍,绍熙五年改名为沧洲精舍,淳祐四年(1244)宋理宗赵昀赐书为“考亭书院”。绍熙二年(1191)朱熹离漳州知府任后,将其家从崇安五夫迁居建阳童游。因朱松生前曾到考亭,“尝以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绍熙三年,朱熹便在考亭筑“竹林精舍”,遂父其愿。此后朱熹广招门徒,聚众讲学。绍熙五年(1194)十二月,因生员日多,便将精舍加以扩建,更名为“沧洲精舍”,并自号“沧洲病叟”。从绍熙三年至庆元六年(1192-1200)前后约八年,朱嘉大部分时间都在书院讲学和著述。这时,曾先后就学于寒泉精舍、云谷草堂、武夷精舍的蔡元定、黄幹等众多门人弟子,又齐聚考亭,金去伪、李季札、黄灏、蔡念成、陈淳、李燔、叶贺孙、潘时举、蔡沉、杨复、辅广等一大批弟子也先后来此求学,形成了中国理学史上著名的“考亭学派”,在这一点上考亭书院的影响堪比四大书院。

这一时期,朱熹在考亭撰写的著作有《孟子要略》《书集传》《楚辞集注》《楚辞辨证》《仪礼经传通解》《周易参同契考异》卷等。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四书章句集注》也刊刻于考亭时期。

今天,在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上,朱子留给我们的文化至宝,武夷精舍、考亭书院、寒泉精舍都相继重建开放。朱子在闽北的足迹,朱子理学、书院文化在环带上熠熠生辉、文脉流长。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