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平新闻南平新闻

文化中国行|相遇遇林亭窑址

水吉镇2024-08-12南平新闻人已围观

简介出土瓷器1号窑炉遗迹窑址保护碑遇林亭窑址是福建宋元时期以生产黑釉瓷为主的一处重要民间窑场,是福建省较早调查发现的多处古代制瓷窑场之一。作为古代以烧造茶具为主的窑场,其与武夷山悠久的植茶历史紧密相连,相得益彰,构成了武夷山茶文化的重要内涵。本期我们带领大家走进遇林亭窑址,探索闽北非遗!遇林亭窑址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自然村与武夷镇白岩自然村交界处,分布范围较大,大约在两公里的地段内,比较集中的有六

出土瓷器

1号窑炉遗迹

窑址保护碑

遇林亭窑址是福建宋元时期以生产黑釉瓷为主的一处重要民间窑场,是福建省较早调查发现的多处古代制瓷窑场之一。作为古代以烧造茶具为主的窑场,其与武夷山悠久的植茶历史紧密相连,相得益彰,构成了武夷山茶文化的重要内涵。本期我们带领大家走进遇林亭窑址,探索闽北非遗!

遇林亭窑址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自然村与武夷镇白岩自然村交界处,分布范围较大,大约在两公里的地段内,比较集中的有六个地点,分属不同的六个山头,面积近6万平方米。

遇林亭窑址于20世纪50年代文物考古调查中发现。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遇林亭窑址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1998年至2000年,为配合武夷山景区公路建设,由福建省博物馆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 3317.5 平方米,揭露窑炉遗迹2处(1号窑、2号窑)和1处作坊遗迹。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窑遗址。

遇林亭窑址考古发掘的这两座窑炉保存相当完好,特别是窑头、窑尾部分都未遭受太大的破坏,对于研究龙窑窑炉结构是难得的实物资料。1号窑在使用一段时期之后,又有改建过程。火膛部分经二次改建,残存有内、中、外三层窑墙,中部和尾部各有一个出烟室。其中前出烟室是在将长窑炉改成短窑炉、后出烟室弃而不用之后再设置的。1号窑短窑炉是以烧造青瓷器为主,黑釉瓷器为辅的窑炉。长窑炉出土标本较多,其中黑釉瓷器占95%以上,青瓷器较少。黑釉瓷中兔毫纹器物占相当部分。另有部分黑釉瓷器釉面泛暗红色(或酱褐色),生烧器较少。器类仅碗、盏类。青瓷器仅见素面和划花大碗的残片。年代为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

2号窑出土的窑具有匣钵、陶支座、垫饼、火照等。匣钵均漏斗形,陶支座仅发现一件。烧造器物均黑釉瓷器,以乌金釉为主,兔毫纹为辅。器形主要为碗盏类,其它少见。2号窑中后段出土许多生烧器。年代为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

作坊区揭露的遗迹较丰富,包括工作平台、石构护基、墙基、淘洗池、道路、水井、灰坑、排水沟等,反映遇林亭窑场较为完整的制瓷工艺流程。在作坊区内发现金银彩瓷器,共有35件(片),其中可复原的有8件,均属束口碗类。黑釉面上的金、银彩均已脱落,只可见软笔画纹痕迹。纹样主要有山水、花鸟以及“寿山福海”“武夷囗囗”等。这些黑釉器的胎釉特征与窑炉出土的同类器相同,应为遇林亭窑场的产品。

总的来看,遇林亭窑产品多数为轮制成型,青釉瓷器修整比较规范,圈足深且规整,釉色以青黄为主,部分呈青绿色。纹饰较简单,内壁及底刻划篦纹为主,外壁或素面,或刻划折扇纹。黑釉瓷器则相对草率,大部分施釉不及底,圈足露胎。黑釉呈色以黑色、蓝黑为主,部分泛赭红近似酱黑色。兔毫纹路较短且不及底。

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朱元璋以“重劳民力”为由,下诏“罢造龙团”,开创了散茶直接放入茶器中以沸水冲泡的“汲泉置鼎,一瀹便啜”的简洁茶风。正是这一改变,让遇林亭燃烧了两百多年的窑火,渐渐暗淡,以致熄灭。黑釉茶盏像颗流星拖着最后的光,消失在茫茫历史的长空里。

为传承遇林亭黑釉茶盏烧造技艺,武夷山市成立了遇林亭窑业有限公司、武夷山闽越陶瓷艺术研究所、武夷山市建窑文化研究会,对遇林亭黑釉茶盏烧造技艺展开学术研究,力图再现遇林亭黑釉茶盏八百年前的辉煌。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武夷山遇林亭黑釉茶盏烧制技艺)传承人杨义东还复原烧造一种名为“黑釉金彩”的茶盏。黑釉金彩茶盏,即在茶盏中描绘有金色图案或铸有铭文的黑釉盏。根据出土文物,黑釉金彩茶盏有的题有“寿山福海”“金玉满堂”等文字,有的饰有凤凰、花卉、山水、武夷山风光等图案,明暗相衬,尤显精美。黑釉瓷盏胎骨实坚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器型多口大底小、腹下内收、斜腹、矮圈足。主要器型有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黑釉金彩茶盏集黑釉瓷烧造艺术与中华悠久的文化于一身,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来源:南平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图片均由南平市博物馆提供)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