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盏 > 建盏知识建盏知识
无孔不盏,今天再谈建盏气孔!
简介建盏,与别的瓷器有不一样的美。它真正是美在朴拙、大气,自然之美。它那深处釉色所呈现出的璀璨若星,神秘而又静谧。不论是什么品类的收藏,美感与艺术感是首要因素。但...
建盏,与别的瓷器有不一样的美。它真正是美在朴拙、大气,自然之美。它那深处釉色所呈现出的璀璨若星,神秘而又静谧。
不论是什么品类的收藏,美感与艺术感是首要因素。但是对于“美”,每个人的着重点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是环肥燕瘦,各取所好。而此时,器物的内涵往往容易被忽视。内涵是源于历史的,而建盏,显然是这种兼具美感与盛誉的门类,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收藏使用建盏的原因。
由于建盏原料和工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超低的成品率。对于真正的纯天然制盏的工艺师一定都会周期性的遇到重大瑕疵的问题,出不了成品,而无法绕开。因此,如果您和建盏结缘,也就与建盏的不完美结缘,请您给予它包容和理解,带给您的是一片纯净和自然。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大家关注最多的---气孔!
建盏气孔的产生
建盏气孔是高温中胚体的铁析出,加入的油柴让窑炉内产生了一氧化碳,然后析出的铁开始转换,变成小斑,慢慢地小斑凝聚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大斑。
气孔就是析出的铁留下的,简单点说就是皮肤呼吸时产生的,多少都难避免,
气孔并不是瑕疵,而是它的制作工艺决定了它成品必然会产生气孔。建盏胎体使用的主要原料是含铁量很高的黏土,所以从以前到现在的手艺都并不能把气孔完全消除。但是请不要担心,匠人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气孔做到数量更少更小。所以,如果你说,你手里的“建盏”没有气孔,那我只能遗憾的告诉你,你手里的并不是正宗建盏。
是瓷器就都有气孔?
设计陶瓷配方时,根据使用要求,加入了较多的熔剂原料,并且配方中所使用的原料在焙烧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也较少,这样焙烧后产生的空洞少,有足够的玻璃相物质填充,制品形成的气孔较少,这种吸水率小于0.5%的陶瓷称瓷器。
建盏与青瓷、白瓷烧制不同,没有加入较多的熔剂原料,所以建盏的釉面不会像青瓷、白瓷那样平整光滑,会存在一些微小的气孔。建盏胎体使用的主要原料是含铁量很高的粘土,并非其他瓷器使用的高岭土,即使釉面玻化很好也不能把气孔完全消除,古今的手艺人都不能做到。
而且,建盏不同釉面、不同的玻化程度,气孔所表现出来的明显程度也不同,很多时候,同样大小的气孔在不同釉面上看到的感觉不同,只不过是视觉误差罢了。
建盏气孔的作用
谈到气孔的作用,要说建盏功效了。我们对于建盏功效是这样描述的:“建盏胎内蕴含许多小气孔,非常有利于茶汤的保温,而且,能够很好的软化水质、激发茶香。”
建盏看似简单的小碗,实则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制作,都有特殊的功能设计,所以建盏饮茶,能够长时间保温,且能提高茶汤碱性,从而更好地激发茶香。
至于软化水质,目前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不过个人觉得比较靠谱的是:建盏釉的气孔率这种特性,决定了其改善水质的功能。
气孔可以吸附钙镁粒子,减少水的硬度,从而变得柔软、甘醇,而且建盏保鲜效果很好,可以有效防止变质。
对建盏气孔要包容
可以说所有建盏成品,如果靠近看或者用放大镜看,都会看到建盏釉面有细细的小孔,也有不少盏友对此有疑问,问这些小孔算不算瑕疵呢?其实,上面咱们也说过了,建盏的工艺决定了成品会产生这些小孔。如果气孔都算瑕疵,那,建盏将无完美品。
建盏胎土使用的是含铁量很高的粘土,并非其他瓷器使用的高岭土,古今的能人巧匠都不能完全消除表面产生小孔,即使玻化很好。但是他们可以做到这种气孔尽量的小、尽量的少。所以,玩盏这类小孔属正常现象,一不影响美观,二不影响正常使用,要包容。
一间有品位的茶室,一泡难得的好茶,一只爱不释手的建盏,一段悠闲的时光,随心泡上一壶茶。茶入盏,端起闻香,厚重的盏在手,那份分量正是盏的精美与茶的芳香。茶入口,盏纹现,茶水回味之时,盏纹美入眼里。双璧合一,这份享受,这就是生活的真谛,怡然自得,其趣天成。干嘛,非要纠结在这小孔。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
关于建盏“开片”问题的探讨
关于建盏釉面"开片"问题的探讨有些建盏经常会有类似于宋代老盏及哥窑、汝窑一般有开片的效果,但建盏的开片又不同于哥窑、汝窑一样,开片有那样规则的呈现,其结果会令人感觉是不 -
还分不清楚建盏的器型?一文教你快速辨别
建窑建盏为宋朝点茶钦点之器,始于唐朝而行于宋朝。对于建盏,器型为本,釉色则是魂,长期备受关注的也一直是釉色,而器型却时常被忽视,瓷如无骨,怎衬之魂,所以骨之关键可想而知。器型分 -
龙窑是什么窑?作为柴烧建盏的出生地,龙窑有何特别之处?
众所周知,建盏成器的过程必须要经过高温大火的洗礼。在烧制条件受到限制的宋代,劳动人民克服种种困难,以依山而建出超长龙窑,烧出精美纯粹的建盏。虽然在现在古法烧盏式微,但还是 -
一眼区分建盏器型
一眼区分建盏器型,建盏器型主要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型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