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盏 > 建盏知识建盏知识
什么是建盏款识?如何从建盏款识中,欣赏另一种文化底蕴?
简介说到建盏款识,通常分为两种,一是刻画,二是模印。前者就是在盏底用窑具,一笔一划的刻上去,窑具通常为竹制品,例如“供御”这两个字就是刻上去的。模印则是将落款反刻在制...
说到建盏款识,通常分为两种,一是刻画,二是模印。前者就是在盏底用窑具,一笔一划的刻上去,窑具通常为竹制品,例如“供御”这两个字就是刻上去的。模印则是将落款反刻在制品之印章上,之后再用印章印到盏底?,“进盏”和“新窑”就多为模印。
现代建盏烧制中,匠人一般都会在盏底表上款识,以表明自家建盏与其他人的区别。但这在宋代却比较少见,明清两代的瓷器也只是在落款印上年号。
匠人认真的态度
古代不像现代,那时候的识字率不是很高,建盏匠人也自然算不上读书人,估计能认识,甚至能写一些字,不过肯定谈不上书法水平。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宋代匠人们在写“供御”时,一样写的很认真,一点都不敢马虎。
细看之下,字体写的可能不是有多美,但一字一画都很有力度。两字在盏底的大小,还有整体布局,都十分认真严谨。
像这样的刻印,估计当时还写的不少,但从现有的“供御”盏中还是很难看到有字体模糊、潦草的现象出现。就在这一点,所展现的认真的态度,就值得当代匠人学习。
部分款识具有书法功底和篆刻技巧
此类款识应该是一些有读写能力的工匠来写上去的。
特点也很鲜明:款识文本作为一个整体,相当匀称、端正、俊秀,有力度的笔触,有毛笔书法的运笔,这些都揭示了书法美感。
还有一些“供御”款,可能是监窑官在上面写下的,毕竟他们也是读书人嘛。而且在在长期的刻写落款中,匠人们还掌握了在胎土上的篆刻的艺术技巧,对文字的结构和落款的深度掌握了解的很是到位,就是那种不同层次的结体。
但这种书写与石碑的书写不同,需要控制对胎土的作用力,这应该是中国篆刻中一种独特的现象。
款识的落款有布局的考量
不管是进行刻术还是模印,宋代建盏的落款,采用的都是由上往下,并且要求居中的各式,这一点形成了建盏落款特有的格式,现在还有影响。
建盏落款往往是一个大大方方,端端正正的居中,尤其是模印的款,笔画都十分具有清晰感。
模印字体十分精美
其实宋代建盏的款识已经有模板了,并不是现代建盏所创造的,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传承的还是挺到位的。
而宋盏一般以“进盏”和“新窑”为主,前者是皇家款识,后世是民用。目前“进盏”模印也有两款,文本为楷体,一个非常漂亮,一个较为粗大。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了两款印章一直在同时使用,至于是不是一个窑厂产出的,就不知道了。
不过可以肯定,这两款印章,从字体的差异来看,应该是不同人所书写的。这说明书写者的功底是惊人的,也许有可能是诸如蔡襄这种官员所写的,借着进贡的机会,从而让皇帝看到他们的字迹。
这也是“进盏”为什么用模印的一个重要理由,为了可以避免窑工书写落款文字的丑,改用其他书法能力俱佳的模印款识。
而“新窑”则是为了推广品牌,加快工作效率,采用的另一个落款方式。
而且从该的词,但也做了书法的专家,也有苏联身上的痕迹,应该是主要的要特别邀请或名人名言做的事情。
宋代款识以楷书为主
从当下款识中可以明显看出,宋代建盏款识无一不是用楷体来写的。估计这和当时人们的写作习惯息息相关,其他字体的书写,也并不能在盏底发挥作用。
但正是这种情况,形成了宋代建盏独特的文化背景。楷书的历史地位可想而知,与建盏的结合,也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现象。
可以说,建盏底款属于建盏文化,也可以当做建盏的一部分来进行欣赏,落款好看则为建盏增色,丑的话则令人遗憾。可惜的是,有些现代建盏的落款都比较随意,根本没有花心思体会建盏的文化底蕴,希望日后能有所改进。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
关于建盏“开片”问题的探讨
关于建盏釉面"开片"问题的探讨有些建盏经常会有类似于宋代老盏及哥窑、汝窑一般有开片的效果,但建盏的开片又不同于哥窑、汝窑一样,开片有那样规则的呈现,其结果会令人感觉是不 -
建盏:图解建盏5大釉色
黑釉盏就是纯黑色的盏,也有的是黒中泛青,没有任何斑纹,是建窑最简约的釉色。也叫作绀(gan,读第四声)黑釉或者乌金釉,蔡襄在《茶录》中提到过黑釉盏:“建安所造着,绀黑,纹如兔毫”。 建窑刚开始发展不久的时候,因为配方还不够成熟,所以烧出的一些黑釉盏,并不够黑,且上釉较薄,看起来生硬呆板。 -
建盏入门要弄清楚这5个问题?
一、还原烧、氧化烧 整个窑体里头是一个空间,烧窑的时候,里头除了要烧的作品之外,其它空的地方就会占满气体,简单来说,里头就会有很多“氧气”,氧气是烧窑时很重要的变因,我们提到“烧”窑,要烧就要有火,我们也都知道氧会“助燃”,若我们在烧窑时大量的补充足够的氧气进入窑室使其充分燃烧就是“氧化烧”;反之,若有技巧的让窑室缺氧,使窑 -
建盏为何传世之作这么少,有何缘故?
建盏釉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高温之下会沿着胎体表主要面,向下流动,所以这对器型的线条严格且挑剔,从而导致了建盏的器型受到了严重限制。 其次是建盏的烧制温度,需要在1280度至1350度左右,受古代烧制技术的限制,这种温差就算是老师傅也很难掌控。而且这还是普通建盏的烧制方法,更别说兔毫。油滴和更加珍贵的曜变了。 一个时代有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